網上瀏覽新聞,一眼就被澎湃新聞這個報道標題吸引住了——《北大學霸的荒誕故事:一切都是假的,20年來卻感動了無數人》。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1997年,19歲的安金鵬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獎,并因此被保送上了北大。當地縣文化局領導聞訊后找到了他的父母,隨后炮制了一個虛假的安金鵬,一個努力擺脫窮困家境、得償所愿的動人形象。文章在一些報刊發表后,安金鵬感天動地的“事跡”賺足了無數人的眼淚,直到今日仍在互聯網上流傳。
吊詭的是,早在2006年,不堪其擾的安金鵬忍無可忍,奮筆寫下博文予以澄清,卻淹沒在嘈雜的互聯網中,沒有多少人在乎真相。假的安金鵬,成了不少教師、家長、學生、領導眼中的模范,喧騰眾口;而真的安金鵬,卻一度感到不知所措,如芒在背,不間斷辟謠的聲音是如此微弱無力——這恐怕是只有小說家才能虛構出的荒誕場景。
人們為什么寧愿相信假的勵志故事?一些“粉絲”為什么在了解真相后仍不愿相信,而寧愿沉浸在自我編織的迷夢中?說到底,這是各種煽情假故事泛濫的原因,也是結果。有個心理學效應叫“同溫層效應”,指的是人們總是跟意見相似的人為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們也容易與假的勵志故事之間產生“同溫層效應”,因為假的勵志故事更符合自己的情感需要,人們在意的往往是它給自己帶來的“感動”,而不是事實。
坊間有“××體”的說法,一本曾經發行量巨大的情感類雜志,擅長用極夸張的手法來展現人物的角色落差與故事的戲劇性沖突,習慣于贊美并消費苦難;同時,文章標題也強調“催淚彈”效果,比如有網友模仿該文體,將《白雪公主》重新命名為《苦命的妹子啊,七個義薄云天的哥哥為你撐起小小的一片天》。當然,這樣的煽情并非這本雜志獨有,一些情感類暢銷期刊都曾經熱衷此道。
再以炮制假安金鵬的那篇文章為例。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安金鵬回憶,采訪者“問我父母有多窮,談話盡量往窮方面引導。我父母也不知道拒絕,問什么,怎么引導,就怎么說。在農村嘛,也不能怪我父母。結果就是奧數金牌挺好的一個事,就成訴苦會了……”在該文作者看來,獲國際金牌不是賣點,家境貧困更不是賣點,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一劑勵志雞血。
值得留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期刊的式微,上述文體又開始在各類新媒體上復活,那些閱讀量10萬+、刷爆朋友圈的各類勵志熱文,以及各種“震驚體”“嚇尿體”,都是上述文體的變種。最近,一張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的照片在朋友圈里瘋傳,配文指他被酒店拒絕入住,不得不睡在睡袋里,躺在曾經為他打造的塑像底下,并予以“沒有什么是永久的”之類的各種勵志解讀。只不過,這很快被指是一則假新聞。
虛假的勵志故事似乎有一種魔力,讓人們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真相反倒變得面容模糊。這種人與文字的相互塑造,不但損害了閱讀生態,也損害了整個社會的人文生態。也許,一個人要感受真實的人生、更遼闊的世界,得從遠離各種虛假的勵志故事開始。(李躍)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