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9月2日消息 9月2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化發展工程重要內容,大型文藝專欄節目《中國大舞臺》亮相中國之聲,播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當代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龍聲華韻》,著名指揮家邵恩做客直播間與聽眾共賞經典。
第二首播放的樂曲是著名作曲家楊立青的《木卡姆印象》大提琴協奏曲。木卡姆是穆斯林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它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目前我國新疆的木卡姆種類是最多的, 而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7年的時候還成為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談及這首名曲,邵恩表示,這個曲目有兩個比較重要的特色。一是像楊老師說的,它表現的不僅僅是木卡姆的音樂,它表現的是木卡姆的精神和它的美,通過聲音這樣一個簡單的手段體現木卡姆的美,這種美是集歌、舞、樂為一體的美,這個美是超出我們狹義的音樂作品范疇的,而實際上它寫的是《木卡姆印象》。印象這兩個字用得非常貼切,這個作品體現了木卡姆這種美學的理念,而不僅是局限于音樂本身。第二,楊老師用的和聲語言非常的特殊,因為我們過去有很多創作的作品用的都是中國民間的音樂素材,民族的音調,民間的節奏,但這些音樂素材最終創作成為一個用管弦樂來表現的作品的時候,往往是用一些傳統的和聲技法,或者是一些民族化了的傳統的和聲技法,因為我們國家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民族的和聲體系。我們過去所用的民族和聲實際是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加以改良的一種民族化的傳統和聲,它基本的概念還是傳統的、西方的,所以聽起來就覺得是半中半西的。
中西結合甚至說洋為中用的過程,并不是不好,但如果不管用什么音樂素材,它還是脫離不了普通的西方傳統管弦樂創作技法的部分。楊立青這個作品就很特殊,指揮這個作品,我覺得很欣慰,我們中國終于有人開始在這方面去進行探索。民族和聲的探索中,我最喜歡的是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為了表現匈牙利、羅馬尼亞這一代山里的民間音樂,他創作了一個全新的和聲體系,所謂的軸心體系,其和聲語言聽起來和德奧古典甚至法國印象的和聲都不一樣,特別符合他這個音樂素材。他要表現的口笛、蕭、大洋琴音樂素材,聽起來非常非常貼切。楊老師這首作品的和聲語言用得很特殊,它不是傳統的,但它又不是那種特別先鋒派、現代的碰撞的和聲,還是有和聲語言在里面。和聲語言和木卡姆的調式結成一個完美的結合,這方面我覺得是非?少F的探索。我們應該有更廣泛的思維、更廣闊的眼界去探討未來中國民族音樂創作當中的和聲語言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