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家不足1分地的庭院雪菊就賣了3500元,今年只多不少!币徽f起種植雪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馬家夭村的村民劉柱柱就笑得合不攏嘴。

馬家夭村是典型的山丘區,曾屬于市級貧困村,常住人口95戶194人。以前,馬家夭村的百姓都以種植玉米為主,收入一直不多。為了增加農民收入,2018年起,村委會號召村民們在自家庭院和田間地頭種植雪菊。如今,全村90多戶村民都種植了雪菊,種植面積達30多畝。憑借良好的品質,他們的雪菊已遠銷南京、沈陽、河北、四川、深圳及呼和浩特市周邊地區,為農戶致富增收打開了新門路。

興安盟大米、烏蘭察布土豆、赤峰硬果蕃茄、呼倫貝爾黑木耳……時下,內蒙古貧困群眾的農產品正源源不斷地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市場,走上各地百姓的餐桌,在積極推進消費扶貧的同時,也讓內蒙古綠色農副特色產品整體附加值和品牌形象得到了顯著提升。

依托“兩袋米,兩頭牛,紅紅火火搞旅游”的新發展戰略,興安盟大米、玉米、肉牛、奶牛產業迅速發展,短短兩年之內,興安盟大米聲名鵲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興安盟大米搭上直通車,不僅賣到了呼包鄂地區,更走進了北上廣、長江沿岸、珠三角等地。眼下,扎賚特旗極北稻、齊興白香粳米兩個系列的大米和科右中旗二龍屯大米、小米等品牌走上了每日優鮮、供銷e家等國家級電商平臺。同時,商務部將其作為全國重點扶持農特產品給予支持。興安盟大米從“好米”打造成“名米”。

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鎮大井村十年九旱、土地貧瘠,種植作物效益低,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觸網發展模式,該村大力開展消費扶貧,雞蛋、南瓜、牛羊肉等農畜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銷售額突破100萬元,最大程度保障了貧困群眾種養收益。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貧困程度最深的盟市,當地利用產業幫扶資金和扶貧小額貸款政策扶持馬鈴薯、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原有的8個國家級貧困旗縣、2個自治區級貧困旗縣現已全部摘帽。赤峰市是內蒙古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現有未脫貧人口9786人,占全內蒙古自治區未脫貧人口總數的60.6%,脫貧任務較重。當地結合鄉村振興和農村牧區實際,大力培育有特色、可持續的雜糧雜豆等產業扶貧項目,推進消費扶貧和電商扶貧,幫助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農畜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呼和浩特市新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消費扶貧集采服務中心,開展優先采購、以購代幫、旅游消費等活動。大力實施“線上線下”“需求定制”扶貧產品銷售行動,采取“網上訪親+網下走親”形式,倡導駐村干部網上幫助貧困戶梳理發布自產自制商品,網下對接消費載體,建立“企業訂單式采購、貧困戶訂單式種植養殖”的產、供、銷緊密結合新路子。

在推進扶貧產業發展的同時,內蒙古各地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參與扶貧產品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帶動產地和消費地形成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并進一步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建設流通服務網點,提高倉儲、包裝、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綜合物流服務能力,提升消費扶貧保障能力,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稻麥揚花乳香濃,牛羊漫灘瓜果熟,目前,內蒙古的特色雜糧雜豆、奶制品、飲品、粉條、林下產品、蕎面制品等優質農特產品暢銷全國,世代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人們開始在充滿各種色彩的產業里“刨金植銀”,“扶貧!薄胺鲐氹u”“扶貧果”等特色產品讓他們收獲了“真金白銀”。

土特產煥發新光彩,小產品成為大產業,大扶貧形成大格局。據了解,今年內蒙古聚焦1.6萬多名剩余未脫貧人口,對強勞力貧困人口,做到產業發展項目全覆蓋、到村到戶,年內實現4877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