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江第一縣”的青海治多縣,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是西藏連接青海、溝通內陸的重要通道,境內的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
這里既是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核心區,又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自精準脫貧工作啟動以來,治多縣確定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25戶10771人?梢哉f,治多既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又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穩步提高脫貧質量,切實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雙贏”發展道路。
一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算生態賬、打生態牌、吃生態飯。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始終把生態立縣貫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堅定不移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路子,取得了積極成效。
扎河鄉,是治多縣海拔最高的鄉鎮。借助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強有利契機,扎河鄉全面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精準扶貧政策,精準選聘草原生態管護員,建立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2008名,實現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全面覆蓋,全面解決了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就業增收問題。
“天上的七色彩虹用百花編成,草原上的艷麗花朵用彩虹染成,帳房里的花氈子用彩虹和百花搟成,國家公園里的美好生活我們用綠色感恩。”一首搟氈“祝吉歌”改編成的“綠色感恩歌”在草原上傳唱。隨著草原生態管護員隊伍的不斷壯大,治多草場資源安全得到全面提升,各類破壞草原環境的行為得到遏止,草原火災險情發生大幅下降,草原生態管護員政策已成為脫貧攻堅中最閃亮的舉措,實現了生態保護、生態脫貧、生態固邊等多重效應。
值得一說的是,治多縣是環保衛士杰桑·索南達杰出生、工作的地方。他用生命守護的可可西里,如今已是世界遺產,也是三江源地區百姓共同呵護的瑰寶。
一手挽著“生態環!,一手拎起“脫貧攻堅”,治多縣結合自身實際,貫徹黨的民生政策,“以保護生態促脫貧,以脫貧助力生態保護”。全民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全面落實生態管護員、林業管護員等公益性崗位4163個,貧困戶“一戶一崗”每人每月工資1800元,生態建設紅利得到逐年擴大和釋放。
如今,投資3450萬元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門禁、保護站建設項目已經完成,黑土灘治理、草原(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項目完工,既是民兵,也是生態管護員的牧民們巡護著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河;全面推行三級河長制,完成治多縣境內河湖名錄登記報備;投資580萬元的城區綠化工程全面完工,美麗鄉村、城區亮化和重點區域環境整治全面跟進。
二
對于正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拼搏發展的治多,生態文明建設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涵:不僅是最大政治、最大民生、最大潛力的現實所需,更是著眼未來、提升管理水平、培植縣城整體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發展生態畜牧業是純畜牧業大縣的惟一指望,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但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追求畜牧業發展提質增效的要求。治多縣一直都在苦苦尋找如何破解人、草、畜越來越突出的矛盾,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的路子。
全面推進國土綠化進程,加大生態系統修復力度,大力實施退牧還草等生態治理項目,推動傳統畜牧業向生態畜牧產業轉變,筑牢生態產業根基,逐漸實現生態、生活、生產的共贏。
在治渠鄉同卡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存多杰一邊盤點合作社牲畜總數,一邊換算著今年每家的分紅情況!白罡叩哪芊旨t13萬元,我們的生態畜牧業發展態勢穩定良好!贝娑嘟軞g喜地說。2016年通過以草定畜、股權測算、優化畜種畜群結構等工作,合作社設8處藏綿羊和6處牦牛集中養殖場,全村276戶全部入社,而這其中就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
讓支柱產業提檔升級,治多縣始終堅持以生態畜牧業為主攻方向,按照“要致富、靠畜牧,挖窮根、興產業,可持續、抓生態,先育點、后連片建公司、聯牧戶,拓市場、增收入”的工作方針,推動生態畜牧業全面發展,實現了貧困戶穩定脫貧。如今,借全力打造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東風,治多縣累計注冊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扶貧專業合作社28個,確保了治多縣脫貧攻堅目標和易地搬遷戶發展后續產業。
另外,為防止貧困地區生態的持續惡化,減緩因生態承載力不足而造成的貧困,治多縣在充分征求居民意愿的基礎上,累計投資2.628億元,實施易地搬遷住房1314套,將自然資本短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居環境惡劣地區的5291個貧困人口“零散搬遷、集中安置”。不但減輕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也逐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使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三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治多縣最寶貴的經驗是既要充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
同理,以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引領綠水青山的自然生態,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統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實現治多縣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一種綠色扶貧理念和方式。
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字樣的袖章,在美麗的嘎嘉洛草原緩步漫行!案咴p騎兵”走過的高寒草甸上,垃圾全數被收納在車后拴綁的纖維袋中。
治多縣將“民兵+”納入縣政府應急管理和經濟發展體系,讓民兵成為生態環境的“管護隊”。自2017年以來,治多縣從已篩選的4000余名管護員中充實基干民兵300名,組建生態巡護突擊隊。根據長江源園區管委會的要求,通過定期、不定期開展成規模的野外生態巡護,打擊盜獵行為,護送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順利遷徙,救治受傷幼崽,確保了核心園區珍稀野生動物種群逐年增加,亂采濫挖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扎河鄉在2008名草原生態管護員基礎上,以“加強網格陣地、推進網格治理”為目標,組建了110個管護網格管理小組,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將村級黨組織建設和草原生態管護員有效聯動,推動“黨建+環!惫ぷ魅采w,實現了管護任務責任到人、管護效果到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網格化管護格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如今,治多縣已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大力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建立科學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念好“致富經”、唱活“草山戲”、跳好“生態舞”,努力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治多縣在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中保護好綠水青山,在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依靠綠色這把“鑰匙”打開脫貧致富之門,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共贏。(記者 洪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