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D打印:開啟陜西時刻
陜西日報消息,記者日前從陜西省工信廳獲悉,經國家工信部批復同意,我國第二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正式落戶陜西。該中心的落戶,不僅極大增強了我省制造業創新發展的能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質量,還能鞏固陜西省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增材制造又被稱為3D打印,近幾年為公眾所知悉,作為一項顛覆性的制造技術,3D打印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從簡單的生活用品,到極度復雜的活體器官,甚至高精尖的載人飛船、宇宙衛星,3D打印技術將越來越多的“不可能”變成了真實存在。陜西的3D打印產業以科研實力聞名全國,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陜西共有3D打印相關公開發明專利申請1106件,其中授權390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1221件,專利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占全國該領域專利數量一半左右。國內唯一一位院士和3位長江學者中的兩位均來自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此外,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內最早研究3D打印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高等院校,率先開展了光固化快速成型、金屬熔覆成型、生物組織制造等研究并在國內建立了20多家服務中心;西北工業大學依托金屬凝固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了金屬3D打印技術與設備研究,為大飛機研制等諸多航天航空企業提供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裝備。
然而,強大的科研實力并不等于產業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3D打印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從應用層面來講,多數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以民用為主的桌面級的熔融擠出成型3D打印機,產品局限在玩具、禮品、展會及3D影像等低端市場,過小的市場規模抑制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近年來,陜西一直為彌補3D打印技術產業化“短板”發力。目前,依托國家渭南高新區建設產業培育基地,設立了3D打印產業化扶持基金,積極開展相關的培訓、孵化、中試、制造等業務,相對完整的創新鏈、產業鏈和服務鏈已具雛形。同時,在西安高新區規劃占地1000畝的3D打印產業園,已經吸引了十多個企業項目入駐,正逐漸形成產業聚集發展之勢。產業培育基地的日漸成熟,將有力促進科研優勢由“墻內”向“墻外”溢出,讓所有企業共享科研資源。
此次陜西申報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優勢明顯,人才、研發、產業及園區建設都走在全國前列,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I建工作開展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部門推進工作有力,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取得很大成績,歷時一年,獲得國家正式批復。為了加快創新中心籌建工作,省工信廳積極協調,落實建設條件,加快產業布局,建設2至3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0年,省級創新中心達到20家,構建陜西制造業創新體系,引領制造業創新發展。截至目前,針對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建設項目2億元資金、省級2016年度配套資金已全部撥付到位。
當下,3D打印技術正在重塑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在航空航天、醫療、藝術設計和消費電子產品等多個領域都大有用武之地。在我國,3D打印總體技術水平處于模型制作向零部件直接制造的過渡階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相信隨著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建設的有序推進,3D打印的陜西時刻,已經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