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4月20日消息(記者陳鏘)陜西的暮春,暖陽傾灑,萬物勃發。在位于延安市的黃帝手植柏下,青年護林員劉斌彎下腰清理樹葉。歷年來“守陵兒女”栽下的柏樹與古柏林一同矗立橋山,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據傳黃帝手植柏為軒轅黃帝定居橋山后親手栽種,樹齡已約5000年。根據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全國5000年以上樹齡的5株古樹均在陜西。“入行”15年來,劉斌和眾多“守陵人”一樣,用腳步丈量黃帝陵,看著橋山一年年添上了新綠。
“每天對古柏進行監測養護,在巡山中也鍛煉了身體,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尤其是看著古樹越發茂盛,一年年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感覺十分驕傲。”每天與古樹作伴,劉斌感慨萬分。
黃帝手植柏(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陜西現存古樹名木72.73萬棵,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陜西加大5株5000年以上古樹的保護力度,實行“一樹一策”保護,讓“綠色文脈”薪火相傳。
“由過去的情懷保護,到今天的科學保護,每一位黃陵兒女都為黃陵柏樹群的保護作出了貢獻。”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護林科科長李小軍說,針對10株特級、37株一級古樹的管護,黃陵縣采取“一樹一隊伍”的方式,及時開展養護。63名黃陵古樹保護技術隊員常年活躍在橋山之上,呵護著橋山古柏群的“綠色生命”。
3月15日起,《古樹名木保護條例》開始施行,提出國家鼓勵、支持古樹名木保護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這為眾多古樹群的保護提供了科學指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忠告訴記者。
保護綠色文物,陜西多措并舉,系統施策。“陜西在國家規定的3個保護等級基礎上,將樹齡1000千年以上的古樹列為特級保護。省委成立了工作專班,我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其中。不久前,在陜西省綠委組織的5棵5000年古柏‘一樹一策’方案落實情況現場調研中發現,5棵古柏的生境得到了明顯優化和改善。”趙忠說。
倉頡手植柏通過科學手段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央廣網記者 陳鏘 攝)
一些變化正在發生。在安全防護方面,古柏全時安全監控系統均已安裝,且采用封閉的管理,倉頡手植柏已完成樹體加固支撐、防腐工作。
“古樹就是鄉愁的具體載體。古樹保護必須堅持‘以樹為本’,維持古樹健康生長,最大限度地延長古樹壽命。”趙忠說:“我們面對陜西巨大數量的古樹群,目前正在黃陵開始進行相關試點工作,期待能為全國拿出經驗。”
如今,倉頡手植柏、黃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洛南古柏5棵千年古柏如同“活化石”般記錄自然生態變遷,千年古柏群歷經歲月洗禮依舊蒼勁,無聲見證著文明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當前,防范極端天氣已經成為了古樹群保護的‘頭等大事’。要加強極端天氣的預測工作,提前采取預防措施,同時建立科技監測設備、監測系統,加強專業隊伍的培養,讓這些綠色文物青綠常在。”趙忠補充道。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