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齊西村的麥田里,齊昆駕駛自走式噴霧機進行除草作業

3月22日,在大荔縣埝橋鎮白虎村,唐潔(左)忙著給葡萄樹疏花

3月24日,在藍田縣前衛鎮將軍村,郭婉婧(左)在接待顧客

開民宿、建農場;一邊搞智慧種養,一邊運營網店;忙時下地干活,閑時上網賣貨……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扎根田間地頭,用新技術、新玩法,讓傳統農業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新把式”帶來新變革

在寶雞市陳倉區的“農業圈”,“90后”的齊葉葉和齊昆名氣不小。說起這姐弟倆,村里人總要夸上一句:種地有兩把刷子。

3月21日,在慕儀鎮齊西村實惠農機專業合作社的800畝麥田里,齊昆駕駛自走式噴霧機進行除草作業。地頭,一架裝滿有機肥的無人機,在齊葉葉的操控下緩緩起飛……

“追完肥,移動噴灌水肥一體機就該上場了。”齊葉葉說,“以前這塊地追肥,用人工的方式,得花半個月才能完成,現在用無人機兩天就能搞定。”

齊葉葉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2017年,父親齊垂的合作社需要人手,在外工作的她背上行李就回來了。沒多久,齊昆也回村了。

幾年來,從農機使用到土壤酸堿度測試、病蟲害防治,姐弟倆啥活都能上手。

“以前種地拼體力,現在更多靠腦力。”回村第二年,齊葉葉就嘗試用新農具管田。添置無人機、建云氣象站、裝智慧灌溉系統……“慧”種地、管得細,換來了糧食穩產增產。

齊葉葉算了筆賬,合作社連她在內共有5個人,他們憑借新農具不僅管好了自家的地,還托管了周邊3萬多畝農田,一年光種糧收入就有60多萬元。

這兩年,合作社用上了智慧農業管理平臺。“攝像頭一開,坐在家里就把地里的風吹草動看得清清楚楚。”手握新農具,齊葉葉干勁更大了。

是“輕騎兵”也是多面手

在大荔縣埝橋鎮白虎村,村民唐潔兩口子經營著一家以種植葡萄為主的農場。

農場不大,30多畝地里建了20多個大棚,但科技含量一點不少。物聯網、噴滴灌設備、蟲情自動采集系統……科技讓大棚“潮”了起來。

“這幾年,大棚收益可觀,在這兒干活的村民都掙了不少錢。”3月22日,唐潔說,“最近農場活多,加上剛接手村里產業園區的冷庫,我們兩口子忙得團團轉。”

唐潔原來在城里上班,2019年回家時,看到村里葡萄產業紅火,決定留下來。承包地、改設施、建果園、種葡萄……就這樣,天喜種植家庭農場成立了。“我們就像輕騎兵,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跑。”唐潔說。

因為缺少實踐經驗,一開始唐潔遇到不少困難:沒有及時通風,使得棚里濕度過大;病蟲害預防不及時,導致苗株生病……但撂挑子不是唐潔的風格。

她請來技術專家,天天跟著學、跟著干,得空還四處拜師學藝。幾年后,唐潔從“門外漢”成為“土專家”。

“農產品不能只賣周邊地區。”唐潔嘗試運營網店,“有了新渠道,大伙的果子能賣得更好。”

如今,唐潔兩口子除了干農活、搞直播,還要對接資源,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

“小點子”引來大流量

藍田縣前衛鎮將軍村是個網紅村。3月24日,春日的陽光照在山路上,看到有人過來,村民李軍生熱情地當起向導:“去鳧咖啡嗎?前邊拐個彎就到。這是我們村第一家咖啡館,很多人沖著它來。”

穿過一排農家小院,一座風格典雅的咖啡館映入眼簾。在咖啡館的大廳里,20歲的村民郭婉婧在為客人沖制咖啡。“這兩款咖啡用的豆子一樣,只是豆子的烘焙程度不同。淺烘的有果酸味,深烘的味道苦一些。”郭婉婧向客人介紹。

郭婉婧的家就在將軍村。這些年,村里有了產業、變了模樣,她不止一次有回村創業的想法。去年開春,這家村咖開業,郭婉婧連忙趕回來應聘,成為村里的咖啡師。

回村當咖啡師,郭婉婧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咖啡制作。拉花、擺盤,了解各種咖啡的特點……在一次次嘗試中,她制作咖啡的手法越來越熟練。

郭婉婧從村里的稻田、農莊中汲取靈感,并將花草、稻穗、瓜果等元素融入咖啡制作中。

喝咖啡知農耕、“鄉土風”搭時尚。她的這些“小點子”吸引了很多游客來村咖體驗。有游客感嘆:這才是現實版的“歸園田居”。

如今,來村里打卡的人越來越多,郭婉婧又在琢磨咖啡制作新樣式了。

眼下春耕正酣,鄉村游一天比一天火。村里的年輕人忙得腳底生風,在田間地頭打造“青春田園”。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