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開封氣溫只有零下6攝氏度。市民張華在外賣平臺點了50份熱粥,備注就近送給除雪工人和外賣小哥。看到備注的商家又加送了10多份粥。外賣平臺第二天全額退款,還額外獎勵張華500元錢。張華說,將會把這份愛心繼續傳遞下去……(1月9日《北京晨報》)
這真是冬天的一則“暖新聞”,熱心市民與愛心商家的道德接力,溫暖了環衛工人,溫暖了一座城市。事實上,給環衛工送粥的新聞不只發生在開封。在我所在的揚州,每年冬天,也有熱心市民和商家給環衛工“送溫暖”。有心搜索一下,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新聞。其主體,有政府部門,有愛心企業,也有熱心市民。
而且,不只是冬天,也遠不只是送粥送水,社會對環衛工自發的關懷關愛還有很多。比如夏天,在很多城市都會自發上演“送清涼”的一幕,很多城市街頭都有“愛心驛站”,而且堅持了很多年。“送清涼”與“送溫暖”形式不同,但其實質都是“送關懷”,都體現了社會濃濃的愛意。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一個有愛的城市,才是一個美好的城市。新年伊始,當人們貓在溫暖室內時,環衛工卻早早走上街頭,媒體刊發了一張圖片,一位環衛工在大雪中脫下鞋襪,擰干濕透的襪子。這樣的環衛工真讓人感動,這樣的環衛工真值得關愛。
一窺見全豹,滴水見太陽。尊重勞動者必須讓其“有尊嚴地勞動”,當我們歷數一件件“送關懷”時,是不是就意味著環衛工已經實現了“有尊嚴地勞動”?答案恐怕是沉重的。很多調查表明,不少環衛工人處于工資待遇低、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和缺乏勞動保障等較差的生存狀態。在城市金字塔中,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收入,許多環衛工人的處境還不盡如人意。
而就社會日常呈現來看,固然存在“送關懷”的一面,恐怕也不無歧視、低視的一面。相對于過去,那種“不好好學習長大做環衛工人”的家長說教可能少了,但在事實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對環衛工人一視同仁,真正在心靈深處尊重環衛工人?如果有心搜索的話,其實“冷新聞”也不少。而這,正構成了硬幣的兩面,不能因為“冷新聞”的存在而否認社會愛心,也不能因為“暖新聞”的存在而否認環衛工人相對弱勢的一面。
環衛工人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對待,平等對待才是給予環衛工人最大的尊重。當然,誰也不能否認給環衛工送粥的溫暖,這樣的“送溫暖”多多益善,應該更多地出現在大街小巷,但環衛工人需要的決不僅僅是送粥。對照“有尊嚴地勞動”,以平等視角對待環衛工人,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需要做的都還有很多。
確實,因為環衛工人可愛,社會頻頻給予關愛;但不能因其流露出的溫情一面,而忽視環衛工人堅硬的生存處境,不能因為看到給環衛工人送了一點溫暖,就產生了道德幻覺,就放棄在改善環衛工人生存處境上的努力。環衛工人需要送溫暖,最大的溫暖其實是讓他們“有尊嚴地勞動”。(毛建國)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