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之際,朋友圈突然流行起秀“我的18歲”。原來,隨著2018年的到來,最后一批90后已經全部18歲。90后集體進入成年人行列。有網友感慨,“終于進入了00后的時代”。
隨著2018年鐘聲的敲響,第一批00后成年了,這意味著00后將取代90后,成為下一代年輕人的代表,站到話題舞臺的中央。就像曾經的70后、80后、90后一樣,00后也難免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比如,二次元、早熟、個性、自我中心、嬌貴、玻璃心、離不開手機等。有專家認為,“比起80后、90后,00后出生在一個有愛、物質條件豐富的環境,他們是很富有同情心的一代人,同時完備的教育讓他們很理性,習慣去追求真理和規則,但由于不同于80后、90后的生活環境,他們的想法往往不能為父母所接受,所以他們是孤獨的一代”。
共同成長的時代背景對一代人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將在他們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比如,獨生子女政策對80后、90后的影響。不過用“貼標簽”的方式來指代群體特征仍顯得粗淺。曾經的70后、80后、90后都曾經被貼上“垮掉的一代”的標簽,好似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但現實是,不管是70后還是90后,都沒有垮掉,而且成了社會的中間力量。
在上一代看來,年青一代或許具有更加個性、更加關注自我等特點,這其實是社會更加開放、多元的結果。00后成長于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時代,物質豐富、科技發達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但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較大,城鄉差距明顯,不同地區的00后也有著天差地別。更不用說更加細微、復雜的家庭環境、個性因素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了。
面對一個龐大而豐富的群體,用“貼標簽”的方式進行簡單歸類,可以幫助人們快速對人或者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淺的印象,卻是一種偷懶的做法,忽略了個體的差異,讓社會認知趨于簡單化,也阻礙了理性討論。這種印象一旦流行起來,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尤其是一些負面標簽,將導致人或事物的正面形象遭到非理性的破壞。一旦傳播開來,會發展成為一種偏見,使被“貼標簽”的對象難以擺脫其負面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00后在他們的人生舞臺上如何表現,與如何“觀看”他們有關。這種觀看,既是一種認知、評價,也是一種態度、力量。當我們積極評價00后時,對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鼓勵的、支持的,這種態度自然而然將形成一種力量,使他們更好表現,反之亦然。
從現實角度看,00后更加有個性、更注重自我、更獨立等特征既是時代造就的,也是多元時代所需要的。這并不一定是什么缺點,也談不上是否有擔當。相反,這種特征或將轉化為更強大的創新能力。當然,共同成長的時代背景對00后帶來的一些共性影響,則是我們所必須面對和研究的。(楊三喜)
編輯:
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