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期上海的城市熱詞,“量子城市”肯定算一個。

簡單來說,“量子城市”就是借助量子理論的“量子化”和“量子糾纏”概念,打造時空聯動、虛實相生的數字體系,是上海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去年底,上海量子城市時空智能創新基地正式開啟,計劃落地28個應用場景。首批先導應用場景6個,其中,“美好生活掌中寶”“燃基智網”2個先導應用場景均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即將于近日開展試點。

量子城市應用場景落地后,社區未來是啥樣的?為什么選在這樣一個老舊社區進行試點?

曹楊新村,是建于1951年的新中國首批工人新村。目前,曹楊新村老齡化率高達46.5%,老舊住房占比80%。這些天然條件,似乎和前沿科技并不沾邊。

但在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看來,曹楊新村具有高密度的熟人社會網絡和深厚的集體認同感。這種社會資本,在社區數字化轉型中,成為寶貴的信任資源,使得居民更愿意嘗試新服務。同時,長期形成的社區參與傳統,也為各類創新項目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若將時間線拉長一點便可發現,曹楊新村始終是前沿風口的試驗田。僅近5年的數字化試點就包括:全市首批“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試點、全市首個“一鍵叫車”“刷臉叫車”便民服務試點、全市首個“區級線上解紛平臺”、全區首個為老服務“一鍵通”項目試點等。這些試點多呈“小而美”,以特定群體實際需求為導向精準觸達。

這次的量子城市先導應用場景試點,也有前期的堅實基礎——

2023年,曹楊新村攜手上海市測繪院發布全市首張“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地圖”,隨后推出2.0Pro版,打造“數據采集”+“輔助決策”一體化工作平臺,探索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數字孿生圈。

“美好生活掌中寶”正是量子城市為應對老齡化社會需求,依托“15分鐘社區生活圈”場景設計的產品,對衣食住行等社區服務進行可及性、便利度、精準度的數字化升級。

這一場景依托“隨申辦市民云”,構建“掌上生活圈”和“社區議事廳”兩大功能模塊。既有“掌上地圖”設施實時查詢、“數字集市”便民商業線上服務、“精準觸達”消息個性化推送功能,也有“聽我一言”居民建議反饋、“投我一票”需求及方案評選、“看我一眼”社區優秀項目展示等功能。

居民可以在手機上,通過VR看到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實景和活動空間,實時獲得活動信息等數據,并隨時反饋意見,選擇線上服務或線下參與。這些用戶行為,反過來又向政府部門及規劃師提供了有效的改進路徑。

“燃基智網”則通過打造燃基智網賦能平臺,實時對城鎮燃氣開展“望聞問切”,可有效提升社區的燃氣安全。

眼下量子城市先導應用場景試點在即,街道已經頻頻接到居民電話:“試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想試試!”

曹楊新村的實踐或可說明,老齡化社區并非技術創新“洼地”,反而可能因迫切需求成為試驗田。這讓記者聯想起同樣以老舊小區為主的曲陽路街道、臨汾路街道,都有類似的數字化應用落地。

它們的共性在于:社區有良好的群眾自治共治基礎,以需求倒逼技術適配;基層組織有創新執行力,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協同,降低創新成本,最終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具體場景。(記者 周楠)

編輯:沈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