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是世界濕地日,很多人或許不知道,濕地于上海而言意義非凡。

“是卷羽鵜鶘!”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的工作人員發現時,這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正在岸邊泥灘休息,多達18只的數量,創下了棲息地自1998年成立保護區以來記錄到的新高。

濕地孕育了眾多生命,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位于長江入海口,地處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的最東端,是我國規模最大、最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灘涂濕地之一。這里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鳥兒需要在此停留覓食,儲存足夠能量后再飛往目的地。

斑嘴鴨在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飛翔。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2024年7月舉辦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位列其中,這也標志上海取得了世界自然遺產“零”的突破。

野生丹頂鶴、疣鼻天鵝、粉紅燕鷗……記者采訪了解到,得益于近年來的生態修復工作,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的“朋友圈”持續擴容。

2024年12月5日,棲息地的工作人員記錄到9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禿鷲,同樣創下了數量新高。在此之前,這種鷹科中體型龐大的猛禽對于整個上海來說都是“稀客”。

白琵鷺和綠頭鴨在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棲息。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數據顯示,2024年11月中旬時,已有將近4.5萬只水鳥抵達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其中雁鴨類4萬只,鸻鷸類2000多只,其他為鷺類、鷗類。具體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白頭鶴、東方白鸛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的數量在近幾年也整體呈增長趨勢。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介紹,上海正在從立法等方面不斷提升濕地管理水平,同時開展科普活動增強公眾對濕地的了解和保護,探索國際化大都市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編輯:唐奇云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