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4年已經過去。過去的一年里,你過得還好嗎?一份《2025年身心療愈手冊》,希望用10件可以提升日常幸福感的小事,幫助大家在新一年的瑣碎生活中,過得好一點、自在一點。

3個日常小習慣

讓你輕松擁有好心情

很喪的時候

給自己做頓飯吧

一項發表于《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的研究發現,做飯對心理健康有4個好處:

  • 做飯產生的快樂回憶,會治愈做飯的人;

  • 做飯會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

  • 當做飯改善了一個人的營養健康狀態,會對情緒產生積極影響;

  • 愛做飯的人可能會喜歡和親友一起做飯,這種互動性也會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與不做飯的人相比,自己做飯的人平均每天少攝入577卡路里的熱量,少吃5克脂肪和16克糖。

所以,當你不開心時,可以給自己做一頓飯,或者約上親友一起做飯,用美食療愈自己的胃和心。

再忙再累

也要找時間去戶外走一走

一項發表于《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的研究顯示:每天只是簡單在戶外待一會,就能促進我們大腦的結構和情緒健康,改善注意力、情緒和整個心理健康狀況。

一位美國醫學部的博士后研究員甚至表示,“作為精神健康治療的一部分,醫生可以開出在新鮮空氣中散步的處方”。

所以,感到身心俱疲、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時,可以找個公園或者江邊散散步。如果你實在覺得沒時間,哪怕只是利用回家路上去坐車的幾分鐘走走路,也可以。

拋開一切煩惱,回到當下。去感受風怎么吹,花怎么開,葉子的形狀,季節的變化,讓大自然的能量療愈自己。

“斷舍離”和打掃房間

可以獲得掌控和成就感

研究顯示,最基礎的清潔行為,可以幫助我們降低個體的焦慮和壓力反應。這或許是因為:

  • 清潔本身具備高度可預測性。你整理衣柜,衣柜就會變得整整齊齊;你洗碗,碗就會變干干凈凈,做什么都有可預測的結果。

  • 減少混亂的視覺刺激。過多的視覺刺激讓人很難大腦集中注意力和處理信息。對于有些人來說,這種信息超載可能會帶來壓力,妨礙TA們解決當前的問題。

  • 提供掌控感。清潔會給人提供目標,讓你可以短暫從壓力中抽身,做一點可控的小事,獲得成就感。

生活斷舍離,也是精神斷舍離。所以當你感覺生活一團糟的時候,不妨試試從打掃屋子和打掃心靈開始吧。

3個心理學冷門技巧

讓你收獲美好人際關系

生氣時在心里默數12秒

可以有效控制情緒

很多人說,每次過年回家,就忍不住和家人吵架。過后又覺得自己太沖動,陷入后悔自責。

無法控制情緒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常見了。該怎么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十二秒效應”。指的是,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時間只有12秒,過了這段時間,人會恢復往日的平靜。

但很多人會被這12秒控制,說出或做出后悔的事。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利用這12秒,幫助我們規避問題。想發怒的時候,先想一想,發怒是否有利于我們解決事情?

如果發怒對我們毫無益處,試著先冷靜下來。如果事情確實讓人生氣,試著深呼吸從1數到12。等理智恢復過來,你會發現讓你失控的事,只是小事一樁。

另外,我們還可以利用“12 秒原則”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控制不住刷手機,可以把手機放在比較遠的地方,需要超過12秒才能找到,我們刷手機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

躲進廁所里

可以緩解關系沖突

發生關系沖突時,人在應激狀態下,情緒處理系統的“情緒腦”容易凌駕于“理性腦”之上。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一點就炸,無法在發生沖突的環境中冷靜下來。

試著后退一步,給自己一點獨處和冷靜的空間和時間。比如,躲進廁所里、車里、房間里。然后進行自我覺察,問自己這些問題:

  • 我現在有什么感受?

  • 我一定要證明自己是對的嗎?

  • 這種沖突真的值得我在這一天剩下的時間里,生氣難過嗎?

  • 我現在能做些什么來緩解我內心的感覺?散步?聽音樂?把能做的事情快速可視化。

  • 我能做什么去解決事情,而不是被情緒控制?

在每一次的關系沖突中,不斷自我覺察和調整,讓你愛的人感受到你的冷靜與智慧。你會發現,自己的“理性腦”可以慢慢打敗“情緒腦”,那些“雞飛狗跳”的日子正在慢慢減少。

神奇的“5:1”溝通技巧

提升親密關系

社會心理學教授洛薩達,曾經調查了一些幸福的夫妻和不開心的、鬧離婚的夫妻,想看看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結果得出了神奇的“5:1”理論。即,講5句好話,搭配1句批評建議的話

所以,在關系的相處中,如果你說了一句傷人的話,要用5句好話補回來,可以增進關系的親密。表揚人家5句,再提些小小的建議,對方會更容易接受。

4個提升自我的方法

讓你更好地成為自己

把不開心寫下來

效果超乎你想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ames Pennebaker研究發現,遇到糟糕的事情之后,用文字寫下來,是找回幸福的關鍵。

所以,無論是生活中再瑣碎的不開心,還是大到你感覺無法承受之重,你都可以找個安靜的環境,寫下你發生了什么事情,這件事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覺。

注意,一定要寫得十分具體,并往深層挖掘自己的真實感受。

定期給自己一段獨處時間

把生活還給自己

一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孤獨嗎?在心理學上,孤獨具有主觀體驗的特質。

獨處并不意味著孤獨,是否孤獨只取決于你自己的主觀感受。相反,好的獨處是一種稀缺的能力,在心理學中被稱作“積極獨處”( positive solitude )。

它不是因為不會社交而被迫選擇,而是個體主動選擇的獨處,例如為了自我提升或者享受安靜而獨處。

研究證明,這種積極獨處能讓人更清晰地觀察環境,認知自我,完成情緒上的自我更新,有益于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的提升。

所以就算一個人,也沒關系的。你可以充分利用獨處時光,發展一項愛好,嘗試一件新事物,或者做自己感到快樂的“無用”事情……

每天記錄你取得的進步

可以獲取更多動力

新的一年到來,很多人都會給自己立很多 flag。但當沒有實現目標時,又會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那么,不妨試試花時間及時記錄你的個人成就。

2017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定期記錄我們獲得成功的小事,可以給我們一種進步感,提供努力的動力;從長遠來看,讓我們更有效率去完成目標。

  • 無論多么小的事,你都可以每天睡前記錄下來,以激勵自己。比如,學了一個新的英語單詞、散步 10 分鐘看到了很美的月亮、悉心照料的花開了……

  • 每個月定期查看你記錄的小成就,你會再次沉浸在當時的快樂感覺中,覺得“我可真棒呀”“活著真好呀”。

  • 養成獎勵個人成就的習慣。如果你在新的一年里有想要實現的目標,提前設定獎勵可能會幫助你實現它們。比如堅持運動一周,獎勵自己吃一頓美食;存款達標,獎勵自己一次小旅行等。

無論心情多么糟糕,當你翻看自己取得的小成就時,就會對生活又有了期待。

嘗試全心全意做一件事

培養“心流”的能力

很多人都說,春節除了串門走親戚,胡吃海喝,就是癱在床上睡覺,刷手機、看短視頻、追劇……

“明明每天都在啥也沒干,怎么感覺更累了?”這是因為,這種極度懶散的狀態,并不是真正的休息。有效的休息是怎樣的呢?

心理學家米哈里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即: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達到忘我的程度,就會獲得一種充滿能量且非常愉悅滿足的感受。

米哈里認為,按心流發生率的高低,休閑可分為被動式休閑和主動式休閑。

被動式休閑是指不用消耗專注力和腦力的事情,比如刷視頻、刷朋友圈、看劇、逛購物網站等。這種休閑的快樂很短暫,卻容易讓人上癮,并剝奪你的專注力。比如,即便沒人找你,你也會無意識地不停刷手機;你變得很難專注地看完一本書,或者做完一件事……

而主動式休閑是指那些要動點腦子,花點時間和心思去投入,才能享受其中的事情。比如運動、讀書、從事興趣愛好、深度溝通、深度旅游等。

想更容易進入“心流”,就需要我們減少被動式休閑,去體驗和創造主動式休閑。

因此,不妨選擇一項自己擅長而且有興趣的活動,然后讓這些活動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 每一步都有明確而具體的目標。

  • 每一步行動都能得到迅速的反饋。

  • 技能水平與挑戰難度的完美匹配,不要太簡單,也不要太難。

今年就不妨試試讓自己沉下心,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讓自己能更好地活在當下吧!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顧涵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