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評】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楊飛認為,鄉村振興,蘊藏在每個鄉村和每位鄉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個人的參與激情,凝聚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識,就能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為每個鄉村的生動圖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對近1億人口的脫貧作出了戰略性考量、全局性安排,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提醒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終點更是新的起點,不能因為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就產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懈怠思想,而是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進程、節奏和質量,既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全面振興乃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實現的進程和質量。
有效銜接,才能聚合鄉村振興強勁動能。為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產業,做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分層分類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發揮中央單位和社會力量幫扶作用,繼續支持脫貧地區增強內生發展能力。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如今,機械化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機器人摘黃瓜、云端放養管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等“互聯網+”的農業應用層出不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顯得更為緊迫。應當看到,無論是黨中央國務院營造的政策激勵環境,還是許多農村和產業求賢若渴的引才行動,都在為農業人才提供更寬廣的發展路徑。只有用寬厚包容、人盡其才的環境,用蒸蒸日上、大有可為的前程,堅定他們扎根農村的毅力,才能聚起鄉村振興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搭建起更大的事業平臺。
農村穩方能天下安,農業興方能基礎牢,農民富方能國家盛。鄉村振興,蘊藏在每個鄉村和每位鄉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提高每個人的參與激情,凝聚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識,就能讓“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為每個鄉村的生動圖景。(陜西省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