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6月24日電(記者劉翔霄)艾草是啥模樣?香囊有啥用處?粽子如何包成?……端午節來臨之際,傳統節日民俗何以傳承致遠,再次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近日,山西一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的一道小學語文題讓她犯了難。

  “寫一寫,你是怎么過端午的。”

  “媽媽,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嗎?”

  這位母親說,孩子的話讓她汗顏。

  太原市高新區的80后白領董曉麗,出生在山西絳縣。在她的記憶中,還留有童年時過端午的節俗記憶。

  “姥姥會親手縫制香囊,捻制五彩繩。她戴起老花鏡,挑各色彩線,手把手地教孩子們配色、捻制。姥爺送來艾草,我們搶著把艾草插在大門上。”她說,小時候每逢端午,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包粽子過節,溫馨又充實。

  董曉麗說,隨著歲月流逝,如今的端午節,節俗寡淡,讓人“像丟了什么很重要的東西”。

  專家認為,傳統節俗傳承不足,既有節俗本身在時代變遷中“去舊”的原因,同時也有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培新”不足的原因。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休閑娛樂選擇多,節俗相應發生改變并不奇怪。”中國民間文化創新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嗣新說,佩戴香囊、掛系艾蒿等端午節俗有條件以新時代的面貌重新走向節日舞臺中央。

  “運動比賽神器”旱地龍舟、雜糧拼圖版的龍舟和粽子、小手工制作“舞龍”、風格多變的手工香包……記者搜索購物網站發現,不少端午主題新品熱銷網端,廣受歡迎。

  “趣味性很強,做完很有成就感,趕在端午前夕順利完成”“第一次接觸,歷時近半個月,完工后蠻驚喜,淡淡的艾草清香”“真的是考驗德智體美勞,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淘寶網一家經營手工香囊的店鋪,擁有超70萬名粉絲,多款新品月銷量均過萬。

  小店客服“非池”介紹說,店鋪開業七年多,每逢端午,手工香囊銷量不斷攀升,“越來越多人熱衷于過一個體驗版的端午節,我們的創意動力也被粉絲們的熱情一再激發”。

  市場力量之外,不少文博單位也為節俗傳承注入新動能。今年端午節期間,山西博物院推出線上有獎問答,獎品是印有青銅鳳鳥紋和金文“平”“安”二字的防疫香囊。平遙古城集體包粽子活動已持續多年,疫情之下,改為向游人饋贈粽糕。南方一些地方,傳統端午節俗也開始重煥生機。

  民俗專家認為,不斷以創新動能增強傳統節俗傳承的‘培新’之力,才能真正將歷史韻味送往人心深處,帶向悠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