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觀點:網絡治理關鍵是凝聚人心——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③
網絡治理看上去是治網,本質上是做人心的工作,這意味著要更好遵循社會治理的規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
時至今日,恐怕很少再有人堅持說,互聯網是一個不需要規矩的烏托邦。
當今世界,超過40億人登錄互聯網,數字經濟規模幾乎占到經濟總量的一半,人們在網絡世界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關涉他人的權利,也反過來影響自身的存在。剛剛過去的4月,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就因為網絡隱私問題兩度在美國國會接受質詢,引發世界范圍的關注,英國議會也要求他本月親赴英倫“過堂”。互聯網“用得好就是阿里巴巴的寶庫,用不好則是潘多拉的魔盒”,僅靠網絡“自治”難竟全功,法律和政府的治理不可或缺,這已成為眾多國家的共識。
然而網絡治理是門“技術活”。正如有人所說,在一個有著7億多網民的國家,面對快速更迭、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治理者思想不新會被笑死,本事不強會被氣死,辦法不多會被愁死,效果不佳會被罵死。沒有兩把刷子,不僅可能“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更有可能引發眾多負面情緒,背離營造網絡清朗天空的良好初衷。
網絡治理看上去是治網,本質上是做人心的工作,這意味著要更好遵循社會治理的規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
我們常常說察民情、順民意,這在網絡治理中,主要體現在用心把準“輿情脈”。網絡特性使然,網上輿情往往比現實生活更為復雜,不排除有人造謠生事、渾水摸魚。但總體而言,應把輿情看作人心的晴雨表、社會的探照燈,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自信。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個個“關口”,自然處于國內外輿論的“風口”,尤其需要保持定力,不以自身的急躁情緒去跟他人情緒化的表達相對抗。不管是贊許鼓勵還是批評打壓,是客觀深刻還是偏頗膚淺,都要用心甄別、辯證對待。屬于學術問題的,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積極加以引導;屬于思想認識問題的,要溫和寬容、團結轉化;屬于政治問題的,就要針鋒相對地斗爭。贏取人心,才是輿情應對的根本目標。
置身深刻變革的時代,廣大網民對重大現實問題、利益問題高度關切。怎樣看待發展與環保的矛盾?怎樣減少城鄉差距?怎樣處理改革兩難?人人都有思考也有困惑。解疑釋惑,對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辦法,對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方式,最關鍵的是實事求是,不要總是用一個腔調、一種風格跟人打交道,更不可迷信“轟炸式”的“正面引導”,搞大水漫灌、排浪宣傳那一套。做思想工作的人,要說服別人,首先自己一定要想清楚,一時間達不到預期效果,也不能怪人家腦子糊涂覺悟低,而要更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做到了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是不是做到了入情入理、令人喜聞樂見?是不是做到了和風細雨、有的放矢解扣子?
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難。做好網上工作,重點要團結好兩類人群。一類是網絡“大號”,他們或是各界知名人士,或是新媒體代表人士,一次發聲就能引發數萬人跟帖轉發。跟他們推心置腹交朋友,增進他們的政治認同,就能收獲團結一個、影響一片的效果。另一類是占絕大多數的青少年網民,他們眼界開闊卻易受不同思潮影響,社會參與意愿強烈卻易于沖動。實現青少年與黨同心、與黨同行,必須走近青年傾聽心聲,融入青年引領思想,服務青年網聚力量。
網絡是現實的投射,很多時候,問題在網上,根源在線下,輿情應對只是化解矛盾的一環。這些年來,隨著正風肅紀反腐成為常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很多過去高度敏感的話題逐漸“脫敏”,不少過去“一點就爆”的討論日益趨于理性平和。前后變化提醒我們:網上問題要靠網下行動來解決。對于合理的困難和訴求,要想方設法幫助解決;對需要長期解決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工作,爭取群眾理解。真正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治本上。
“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是我們做好網絡治理最基本的遵循,照著這個路子走下去,網絡世界一定會更加有序、更加繁榮。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