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大發現|海上今朝:居委會來了“洋委員”
上海,一座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400萬的城市。其中,外籍人口近20萬。
海納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這句話的關鍵在“納”。
如何讓生活在上海的外國人和這座城市水乳交融,是上海建設卓越城市所必需面對的一道考題。
這道考題在上海的城市管理中,已經轉化為一些充滿智慧的實踐。
事實上,在上海的很多社區,老外們在這里生活,但不僅僅只是生活······
在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的仁恒濱江園小區,每個季度都會召開一次居委會議事會。居委會委員們在議事會中共同商討小區的建設問題,議題大到外籍人士子女入托難問題、物業費漲價問題,小到寵物飼養、校車停車問題。與其他小區有所區別的是,在仁恒濱江園小區,出席議事會的成員除了居委會、物業方的代表,還有幾張洋面孔。
來自法國的柯哈莉,已經在上海生活了13年,她目前的身份,是仁恒濱江園小區小區第五屆居委會的一名“洋委員”?鹿蛟谧h事會中提到目前小區里一個嚴峻的問題:很多養狗的住戶每天都會在小區里遛狗,但很多住戶都沒有意識到要把狗狗糞便處理掉。天氣炎熱,氣味很難聞,小區的環境衛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如果再遇到下雨的天氣,這些糞便就會被沖得一塌糊涂,為居民們的出行帶來很多不便。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柯哈莉制作了一些提示標語,標語中有圖示,還用英文、中文標明“請撿起來”?鹿蛳M还苁抢贤膺是中國人,在小區里看到這些標語時能夠接收到善意的提醒,因為她認為照顧動物是每個人的責任,解決問題關鍵不能光靠別人幫著處理狗狗糞便,而是要讓狗主人培養起自覺意識。
這種善意的提醒透著一種管理的智慧。小區的居委會和物業尊重“洋委員”的這種智慧,不但采納了柯哈莉在議事會上的提議,還在街道的幫助下,在小區里設立了一人高,大紅色的“寵物便便箱”,方便遛狗和愛貓的居民及時清理糞便。
小區60%的住戶來自歐美、東南亞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這個小小“聯合國”里,每個老外都有自己的脾氣。生活上有問題時,柯哈莉總會去幫忙,她在小區里也漸漸有了“名氣”。
小區來了新住戶,她分享生活心得;孩子們遛狗不牽繩索,她耐心教導;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她也會當當監督員。今年春節,柯哈莉還參與了煙花爆竹管控志愿者的工作,負責和洋居民解釋新的規章,宣傳禁燃。
小區公共設施的維護和項目的執行需要經費來支持,柯哈莉給居委會建言獻策:可以通過閑置物品二手市場來籌集經費。小區支部書記唐佳告訴記者,她經常會收到洋委員們這樣的建議,在她看來,正是因為洋委員們的積極參與,在社區治理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國際共同體。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經歷,這些不同并沒有妨礙越來越多的老外在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里,找到共融和愜意的生活狀態。
他們來到這里,見證了街區點點滴滴的變化,并為街區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
多方的力量匯聚成一種智慧,不只為治理一個街區,也是治理一座城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