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月14日電題:連隊情系千百家——士兵家長與“大功三連”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玉山、楊慶民
每一名士兵背后,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與夢想。
2017年1月7日,蘭州飛往北京的航班上,劉嘉彤望著舷窗外的云海思緒萬千。
此行,她是應陸軍某部“大功三連”之邀,作為“優秀士兵”代表的家長,專程到部隊和媒體記者分享兒子陸鈞杰入伍后的成長與變化。
“他爸爸一度失望透頂,甚至說不認他這個兒子……”劉嘉彤記得,兒子入伍前曾兩次從大學休學,還經常泡網吧,與父母的關系一度勢同水火。
2015年9月,陸鈞杰參軍入伍。
初入軍營,第一次跑3公里,他甚至還不如女兵跑得快;第一次打掃衛生,連大掃帚都不會用。咬牙堅持了一個多月,實在忍不住的他有一天給劉嘉彤打電話:“媽,你害死我了!快點接我回去!我受不了了!”
無論陸鈞杰感到多么絕望,三連一班班長廉永康都始終沒有放棄他。
這個只比陸鈞杰大兩歲的小伙子,成熟穩重。不論說話做事,陸鈞杰就服他:“我犯了錯,班長從不直接批評我,而是站在我的角度去考慮,然后再從連隊的角度告訴我為什么不能這么做。”
訓練不行,廉永康總是自己先做示范,每天帶著他一起練;內務不好,廉永康每次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邊,手把手地教他。
在溫暖中獲得力量,在感動中努力前行。在廉永康和其他官兵的幫助下,陸鈞杰的心漸漸安定下來,過去那些看似不可克服的難和苦,似乎也不再那么可怕了。
“大功三連”是一個享譽全軍的優秀連隊。戰爭年代曾4次榮立大功,和平建設時期3次被授予榮譽稱號。連隊“煤油燈下學毛著”的光榮傳統,更是薪火相傳,始終引領著連隊戰斗力建設與官兵成長發展。
濃厚的學習氛圍,戰友的言傳身教,使得陸鈞杰也漸漸對理論學習產生興趣。而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對自己過去的行為也反思越深,對父母的愧疚也越深。
終于,有一天他又撥通媽媽劉嘉彤的電話,鼓起勇氣承認錯誤,噓寒問暖,交流思想……
“曾經自暴自棄的孩子怎么變得好學上進了?”劉嘉彤和丈夫帶著疑問和擔心匆匆來到“大功三連”。
“第一眼見到他,差點沒認出來。孩子雖然曬黑了,但身體壯實了,整個人精氣神十足,和以前相比,簡直是換了個人!蹦翘欤》陝⒓瓮,陸鈞杰破天荒第一次給母親過生日,一句“祝媽媽生日快樂”,讓她喜極而泣。
環境的熏陶、戰友的幫助、自我的蘇醒……在部隊這所大學校、大熔爐中,陸鈞杰一天天成長、蛻變,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
當年3公里要跑20多分鐘的“菜鳥”,現在5公里都不在話下。2016年,陸鈞杰還被連隊評為“優秀義務兵”。
“我人生中做過的最正確選擇,就是把兒子送到部隊,送到‘大功三連’!眲⒓瓮y掩激動地說。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彩陽光,一個兵可以透視一座斑斕軍營。
山東青島的孫東芝,2015年把獨生子崔鵬送到“大功三連”。3個多月后,孩子給孫東芝寫了一封信。
“這是兒子長這么大給我們寫的第一封信。”孫東芝至今把這封信珍藏在抽屜里,時不時就拿出來讀一讀:“……張家口的風很大,能把一個人‘吹透’,我希望這兩年,張家口的風能吹去我的幼稚,吹去我的任性……”
春節臨近,在廈門一家裝修公司打工的張旭正盤算著回老家過年。電話里他向記者說起在“大功三連”當兵的兒子張建秋,十分自豪。
“部隊是大學校,能鍛煉人。兒子經常打電話來問候我們,也說說自己的成績,5公里武裝越野拿了全旅第一,選上一期士官了……” 張旭說,在外打工,每天風里雨里,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聽到兒子在部隊進步的消息,“心就放肚子里了”。
兵為軍魂,家乃國本。小小連隊情系千百家庭。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士兵家長們與“大功三連”的故事,還在繼續。而這樣的故事,我們相信,不僅僅發生在三連,在這支走過90年光輝歷程的人民軍隊中,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