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月28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陳琳 謝越)去年以來,廣東省內海關積極創新海關監管模式,發揮綜合保稅區內物流中心的政策功能,支持供應鏈各類新物流模式發展。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2020年,廣東綜合保稅區和其他類型特殊區域進出口值8486.24億元,占全省的12.0%,同比增長5.0%。

深圳前海綜合保稅區順利通過合格驗收(央廣網發 王亞芬 攝)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新物流模式”。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海關在深圳蛇口港、鹽田港順勢推出“海運國際中轉分撥集拼中心”,在深圳前海、鹽田綜合保稅區監管倉庫內,對境外進口貨物、國際轉運貨物、區內出口貨物進行集拼、轉運、清關等業務,企業可實現全球攬貨、中轉集拼、進口分撥等一站式業務。該模式推出以來,吸引了中外運、招商保稅等企業入駐。依托海關監管創新,中外運推出“外運E拼”,有效提升了海運集裝箱貨物的供應鏈協同和平臺化運營,并將該新物流模式逐步拓展到華東地區。該模式自2018年試點實施以來,合計約1.5萬個標箱分撥集拼業務在深圳港口完成。根據招商保稅物流有限公司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10萬標箱,為深圳港的發展提供更多增量貨源。

廣州海關所屬南沙海關對一批貨物進行移動遠程監管(央廣網發 海關供圖)

  支持國際物流中轉樞紐節點建設。廣州南沙具有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中心、廣東自貿試驗區門戶樞紐等區位優勢。海關積極響應業界和企業訴求,圍繞國際中轉業務對港口存儲時間不斷增長的實際需求和大宗商品、工業原材料等貨物暫存中轉的發展趨勢,海關在南沙綜合保稅區創新實施“國際延遲中轉(DIT)”制度,助力合捷供應鏈、天寧貨代等企業建立服務中國內地、日韓、澳新和東南亞等地區客戶的工業塑料粒亞太配送中心,年配送能力超過180萬噸,已超越新加坡位居亞太地區首位。同時,為滿足國內物流供應鏈需求,促進國際、國內物流雙向流動,降低國內貨物在綜合保稅區的暫存、分撥等物流成本,海關推出“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疊加“倉儲貨物區內直轉”制度。在該模式下,綜合保稅區的保稅貨物、國內貨物可以實現同倉存儲和分撥,企業還可以直接在綜合保稅區內完成不同貨物的狀態轉換,而貨物無需實際進出區,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物流和供應鏈成本。

廣州白云機場海關關員在融資租賃進口的飛機機艙內進行監管(央廣網發 余珊 攝) 

  支持打造空港航材分撥中心。廣州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是廣東省唯一的空港綜合保稅區。為服務空港物流和空港經濟發展,海關針對航空航材高價值、高效率等需求,在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實施“先入區、后報關”疊加“24小時應急出區”模式,允許企業將航材零部件在一線進境先行提貨入區,通過理貨明確各項申報要素后再報關,解決航材品種繁雜、企業申報難度大的問題。同時,為滿足國際航空器運作時效高的要求,提供24小時應急出區通關服務,允許航材先出區、后補充申報。此外,海關實施個性化創新制度,扶持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發展跨境電商、保稅醫藥、保稅展示等各類業態發展。去年廣州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進出口223.75億元,逆勢增長29.10%。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工作處副處長謝越介紹,廣東省內海關將繼續推進服務綜保區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群,發揮廣東海陸空多維國際物流樞紐作用,促進廣東外貿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