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0月22日消息(記者劉澤耕 通訊員宋曉英 秦沖)近年來,青海林草部門從青海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努力將扶貧工作與深化林草改革、加快生態建設、培育富民產業、建設美麗鄉村結合起來,通過實施五大生態扶貧工程,林草精準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為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青海林草的智慧和力量。
青海省林草扶貧工作圍繞增加農牧民收入,助力精準扶貧,通過提高林業重點工程帶動能力,進一步完善貧困戶生態公益管護崗位相關政策,加大特色林業產業和林木種苗、經濟林建設、林下種養、生態旅游等產業扶貧力度,增強貧困村戶自我“造血”功能。
國土綠化等工程項目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自2017年開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青海省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以來,通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每年造林400萬畝。同時,根據《關于創新造林機制激發國土綠化新動能辦法的通知》,建立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造林綠化新機制。三年來,國家投資、地方投資、社會投資共計近百億元,每年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試點項目投資近10億元。通過鼓勵貧困戶直接參與,培育造林合作社、企業帶動參與國土綠化、種苗種植、草原滅鼠,近80%的工程投資,轉化為項目區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收入。
通過生態管護員項目持續加大脫貧力度
青海積極利用國家省級資金和項目設置生態管護崗位,建檔立卡貧困戶管護員員總數達到4.99萬人,特別是在三江源地區實行“一戶一崗”,年增收達到2萬元,實現全家脫貧,帶動青海省近18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被貧困群眾稱為“暖心工程”。青海省各類社會管護員近12萬人,為全面實現脫貧、全面實現小康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生態補償政策全面推進扶貧工作
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修復等生態補助政策,為深度貧困地區群眾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2019年,通過“一卡通”直接到戶資金達到11.88億元,直接轉化為貧困地區群眾轉移性收入。
林草產業實現興林富民新突破
林草產業依托資源和行業優勢在農牧區“調結構、興產業”中發揮獨特作用。青海林草部門通過發展枸杞、沙棘、藏茶、雜果、中藏藥等林業種植、野生動物馴養、特種養殖等林下經濟,全方位增加收入。青海省經濟林種植面積達到379萬畝、苗圃面積達16萬畝、野生動物養殖34.4萬頭、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018家。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中藏藥種植,成立青海省中藏藥產業發展協會,與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機產業(海南)有限公司簽訂中藏藥產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促進中藏藥集約化、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力。據初步統計,2018年青海省林草帶動農戶人數50.29萬人,人均增收2634元,支付各類勞動報酬約17.35億元。
生態旅游康養成為生態扶貧新業態
青海省已建成森林公園23個,國家濕地公園19個,國家級沙漠公園12 個,自然保護區11處,國有林場110個,這些“綠水青山”就是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增收的“金山銀山”。近年來林草依托國有林場資源富集優勢,投資1.5億元,通過打造生態旅游節點性重點項目,實現重要城市周邊一小時旅游圈內林草項目全面布局,極大帶動林區牧區群眾開展生態旅游。通過發展森林康養休閑基地、森林人家、林家樂,生態旅游已成為扶貧新業態。湟中卡陽、大通邊麻溝等20多處森林花海鄉村旅游景區已成為全省生態旅游、生態扶貧的“名片”和“精品”。生態旅游人數從2017年的500多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81萬人(次),首次突破千萬人大關,收入達到8.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