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7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2月16日,《中關村——四十年的足跡》紀錄片開播暨《我在中關村——親歷者、見證者、追夢者》圖書首發活動,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舉辦。這是在改革開放40年和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之際,北京海淀區精心打造并推出的“講好海淀故事,詮釋中關村精神”的扛鼎之作,也是海淀區改革開放40年系列宣傳的收官之舉。儀式由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勁林主持,市委副秘書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余俊生,海淀區委書記于軍,北京電視臺副總編輯艾冬云等出席并致辭。
《中關村——四十年的足跡》紀錄片是近年來海淀區委宣傳部與北京電視臺共同策劃的紀錄片。該片總共6集,每集約30分鐘,分別是《醒來》《漢字長城》《螞蟻雄兵》《向北1500米》《十倍速》《世界如此之新》。該片以改革開放40年來中關村創業歷程為線索,以時間為軸線,系統梳理了各個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總體局部清晰完整,采取編年體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新時代以來,全面生動再現了中關村從無到有、從自發到自覺的發展歷程。內容素材豐富翔實,以人物訪談方式為歷史和現實提供佐證,部分歷史畫面系首次公開展映,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故事性強,不同年代均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串聯,人物形象生動飽滿,故事展開娓娓道來,對中關村發展歷程做了具象化的處理,具有非同一般的可視性和感染力。
《我在中關村——親歷者、見證者、追夢者》由海淀區委宣傳部編著,由新華出版社出版。這是新時代以來,海淀區組織創作的首部反映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創新創業故事的圖書,是中關村創業故事的集大成者。全書分為“卓越篇”“見證篇”“革新篇”“情懷篇”“活力篇”共五個篇章,每個篇章記錄了8名“中關村人”,全書共有40位“中關村人”的身影。該書的難得之處在于,內容中還有不少創業失敗再創業的連續創業者,并從中提煉了敢于冒險、寬容失敗作為中關村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視角獨特,從“中關村人”這一以“人”為中心的角度進行體例設計,按時間跨度、人物類別、創業歷程、生活背景等進行了劃分和篩選,力求從不同時間、空間維度來講述“中關村人”在中關村的故事,通過串聯一張張鮮活的中關村面孔來呈現改革開放40年在中關村的生動演繹,實現用最原汁原味的方式講述中關村故事的創作目的。
這兩部作品于今年年初開始謀劃,經過近一年的精心創作,終于將與觀眾和讀者見面了。創作過程中,累計采訪人物近百人,采訪時間近500小時,查閱資料千余種,積累文字素材近百萬字。在這兩部作品中,既有中關村第一批“下海”創業者陳春先、王洪德等的創業故事,也有新生代企業家李彥宏、雷軍等的奮斗經歷,更有為中關村創新發展打下厚重根基的賈春旺、張福森、胡昭廣等老領導的親身講述……這兩部作品力求通過不同年齡、經歷的人物回顧往事來呈現中關村創新發展40年的精彩畫面。在這40年中,他們有見證者也有親歷者,有知名企業家也有創新創業者,有外國友人也有一線工作者,這些不同時期、不同背景的 “中關村人”,從不同視角講述“我在中關村”的故事。從這兩部作品里,觀眾和讀者還可以看到中國第一家民辦科技企業、第一家互聯網公司、中國第一個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些都深深烙下改革開放40年的印記。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關村創新發展40周年,海淀區作為新中國科技創新的搖籃和源泉,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進程,與安徽小崗村和深圳特區占有幾乎同樣的歷史地位,是我國科技改革的最早發源地和科技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最佳案例之一,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縮影。
海淀區今年以來舉辦了改革開放和中關村創新發展40周年系列活動,“奔跑吧,中關村”創新接力跑、中關村創新文化展、中關村創新之夜等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天在中關村創業大街舉辦的《中關村——四十年的足跡》紀錄片開播儀式和《我在中關村——親歷者、見證者、追夢者》圖書首發活動,目的是為這一系列活動畫上圓滿句號,回顧和紀念改革開放和中關村創新發展40周年的光輝歷程,向為中關村持續注入活力的科學家、企業家、創新者、改革者致敬,讓中關村創新精神接續傳承下去,作為留給海淀的永久激勵。
《中關村——四十年的足跡》于12月17日(周一)早8:00起在北京電視臺衛視頻道播出,將每天在同一時間播出一集,總共持續6天!段以谥嘘P村——親歷者、見證者、追夢者》圖書將通過新華出版社渠道向全國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