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1月10日消息(記者楊守華)江蘇華西村作為受益于改革開放最先富裕起來的“天下第一村”,在十九大后,通過打造農村都市的規劃,迅速展開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施。
“這個是大包裝的,稻子收下來以后呢,我主要是兩塊,一個直接加工成大米,還有一部分稻子在里面就把它儲存起來。這樣脫粒出來以后更新鮮了。對對,F在這個種水稻呢,你們就是要按照……”2017年的秋收剛結束,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就跑到了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的倉庫里查看新收獲的稻米,他對基地里的7個年輕人種的1000畝水稻的收成很滿意。當吳仁寶帶領全村百姓通過創辦集體企業走上富裕道路,把老百姓從土地里解放出來后,吳協恩卻又開始了把村里的一部分年輕人送回了土地上:“我們在農村,這個農業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基礎,更重要的呢,我們中國在農業產業上面,實際上才剛剛起步,我們完全可以公司化的運作,把農產品做起來,這個空間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他們今天在華西種,明天可能在其他地方種了!
一年多前,吳協恩在日本考察了十幾個農場后,決定在全村選派7名35歲以下的年輕人去日本學習水稻種植,發展現代農業。這7個大學本科生在日本,學會了育苗、插秧、施肥、加工、操作農業器械甚至拆卸農機。幾個月的學習后,7個年輕人回到國內負責了村里的千畝農田。從農資采購、物聯網操控灌溉,研發平田設備和播種自動上土裝置,設計包裝電商推廣……“華西牌”大米評上了“江蘇好大米金獎”。華西都市農業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負責人梅振華介紹:“我們要把品質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在每年的種植,我們就有意識地在產量和品質上進行對比,我們把這一千畝地分成了六塊,每個人負責一塊,我們的產糧有800多斤,900多的,也有1000多的,最高沒有超過1100的,我們都給它單獨地標注出來,加工的時候也是分類加工,我們也是單獨地去檢測,我們也是在尋找一些品質和產糧的平衡點!
吳協恩說,他打算將高品質稻米生產基地創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水稻種植面積實現從一千畝到一萬畝的跨越。同時加快水稻種植標準的制定,把華西種植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讓華西的農業科技惠及全國!艾F在呢,大家對農產品的要求也高了,這個時間節點就到了。到了我們農業大投入的時期了,就是要從量到質的轉變的這個過程,現在是要靠知識來種田了,靠科學來種地,就是這幾年我一直在農業上面在投,不光是說投一點錢,更重要的是投人,因為人是第一要素!
過去的一年,華西村實現了可用資金比上一年增6.99%,交稅比上一年增2.71%,這已是華西村連續五年實現“雙增”。對于十九大描繪的鄉村發展的美好前景,作為十九大代表,吳協恩說,具體到華西村,他們的規劃就是在今后的五年把華西村打造成真正的“農村都市”:“我們這個五年就是要更好地來打造農村都市啊,就是把城市的服務功能嫁接到我們農村來,保持好農村的特點特色,全面提升我們華西人的綜合素質,就是送知識送健康,這兩個送是我們現在的主要抓手,我認為送知識就是送給華西一個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