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秦皇島12月5日消息(記者杜震)今年以來,盧龍縣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堅持植樹造林,深挖山水資源,啟動“綠色引擎”,打造生態盧龍。 盧龍縣充分利用丘陵、荒山多的特點,以荒山荒坡、沿河、沿路、沿渠和高速公路、鐵路沿線為重點,實施沿河綠化、通道綠化、村鎮綠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工程,不斷繪制“綠”的底色,實現綠滿盧龍。
今年以來,已完成春季造林、雨季造林、秋冬造林和封山育林9.3萬畝。該縣還創新造林模式,轉變造林方式,大力發展核桃、黃桃等特色經濟林以及林藥、林禽等林下經濟,探索發展花卉、苗圃產業。 作為甘薯種植大縣,甘薯加工產生的粉漿水嚴重污染了河流。今年盧龍縣加大對粉漿水的治理力度。通過鼓勵企業、大戶集中收購加工等方式,全縣13.6萬畝淀粉性甘薯全部銷售加工完畢,實現了粉漿水不入河的目標。
盧龍縣嚴格落實縣鄉村三級河長制要求,按照拆違、治污、護岸、清淤、綠廊建設、產業發展和濱河公園建設“七位一體”流域綜合整治理念,深入推進全域21條河流的治理工作。飲馬河是盧龍縣主要河流之一,今年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在飲馬河源頭雙望鎮紅花峪村,昔日亂排廢水的畜禽養殖場已經完成拆遷,飲馬河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截至目前,飲馬河沿河兩側50米禁養區范圍內的319家畜禽養殖場實現了關停或搬遷。
作為農業大縣,盧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減玉米等低效作物,開展稻田養蟹、鮮食甘薯、中草藥等特色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建設北方牛羊肉集散地。
同時,盧龍縣以創新為驅動,推動產業綠色轉型。深入開展“百家單位幫百企”活動,依托盧龍縣新材料產業協會,鼓勵建材、鋼鐵傳統產業“二次創業”,推進技術改造、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走上生態型發展道路。不斷夯實綠色產業基礎,深化盧龍經濟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空間和產業布局,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下寨鄉綠色化工產業園綜合開發,打造先進制造業承接地、綠色化工產業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大力發展健康醫療器械產業和新型建材產業。
盧龍縣按照“全域、全季、全民、全業態旅游”的思路,通過分區域舉辦旅發大會模式,深度開發長城山地、青灤河流域、“一渠百庫”、柳河山谷等片區及地表水、礦泉水、溫泉特色資源,構建全域旅游格局。今年9月,盧龍縣成功舉辦了首屆旅發大會,盧龍的生態資源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柳河山谷、紅山民俗文化園等總投資235億元的15個旅游開發項目成功簽約。 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探索建立新業態,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樂享“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