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沈陽5月26日消息(記者徐志強 通訊員張廣宏)近日,一種重量輕、體積小、使用方便的新型心電監護設備在中國醫科大學試用成功,受到醫生和患者的廣泛好評。這種便攜動態十二導聯心電監測記錄器的發明者,是來自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石教授學術團隊。
據張石教授介紹,心電監護是通過顯示屏連續觀察監測心臟電活動情況的一種無創的監測方法,是監測心臟電活動的一種常用手段。通過心電監護,醫生可得到可靠的有價值的心電活動指標,能適時觀察患者病情,并指導實時處理。心電監護對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心律失常等心電活動異常的患者,具有重要使用價值。
心電監護中普通心電圖只能簡單觀察描記心電圖當時短暫的心電活動情況,無法達到長時間監測心臟的效果,而醫生臨床診斷一般都需要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心電活動監測結果。為了實現連續監測,患者通常需要24小時連接傳統的心電監護設備。由于體積大,重量重,傳統設備使用時經常會給使用者帶來諸多不便,有時甚至會影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面對這種狀況,長期研究心電監測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張石教授,決定帶領學術團隊研發一種市場亟需的便攜式、低功耗、動態且能夠連續監測心電活動的設備,來替代醫院普遍使用的傳統心電監護設備。
經過幾年的不懈鉆研,張石教授帶領學術團隊終于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便攜動態十二導聯心電監測記錄器。設備采樣頻率從每秒100點到5000點,通過12個通道采集心電信號(肢導2個,胸導10個)采集數據,心電信號波形和數據可心在顯示屏上實時顯示,很好地實現了心電數據動態采集、存儲、顯示和數據發送等一系列功能。設備具有基于多模式的數據傳輸功能,能夠在醫院與患者間實現遠距離數據交互傳輸。用戶任意選擇商用移動網絡或WIFI或藍牙等多種通訊方式中的任意一種,即可實時發送患者數據或接收醫院發來的診斷報告,實現了實時連接醫患的效果。設備具有報警功能,心電監護過程中,當患者心電信號出現問題時,設備能夠立即通過移動網絡向醫院的心電監護中心發送心電活動數據并報警,有利于醫生隨時掌握干預患者病情的發展。設備還具有超低功耗的優勢,一節普通7號電池可以支持設備連續工作24個小時以上,很好地滿足了動態心電監護的需求。
便攜動態十二導聯心電監測記錄器不僅功能強大,而且使用方便;颊咄ㄟ^導聯線和身體上粘貼的電極相連,然后放入口袋或掛在腰帶上即可。由于設備體積和重量均為當前醫療機構普遍使用設備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小和名片相當,重量不超過2節7號電池的重量,攜帶起來十分方便,絲毫不影響正常生活。肢體正常活動對數據采集也沒有任何影響,甚至在跑步機上運動也不會影響信號質量不影響心電信號采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