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北京建筑企業問鼎“山城”之巔
2015-01-07 19:42: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李單 通訊員王建華、卜紅壽、代玉)日前,北京建工四建重慶分公司又成功承建了7億元重慶書香溪墅工程。今天的重慶已經變得非常現代時尚,放眼長江兩岸,摩天的高樓大廈林立,夜晚霓虹燈璀璨,置身其間,宛如到了香港。這中間,建筑人功不可沒,作為建筑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之后,隨著重慶兩江新區的進一步建設,今后很多年來,重慶更是一片建筑熱土,北京建工重慶分公司儼然一副“逐鹿巴渝,舍我其誰”的大氣魄。
立足巴渝古都——重慶
汶川大地震,北京建工迅速組建抗震救災隊伍奔赴救災最前線,四建公司更是義不容辭,相應集團號召,勇當抗震先鋒。
是年,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企業家——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先生,正在距離震區不遠的山城重慶的長江南畔投資建設一系列超高層高品質商住工程——珊瑚水岸項目。誰能握手此位商界大佬,則意味著戰略聯盟、“錢景”無限美好,但這更需要自身的實力和良好的聲譽。對此,首都建筑施工行業的驕子——北京建工四建贏得了和記黃埔地產公司的青睞,自信地接下了這個令重慶建筑業內各個同行望而卻步的二期后排項目。
首役,180米高的重慶南濱路商住區二期后排總承包工程。
2009年底,結束了抗震援建工作的四建援建團隊陸續從四川轉戰山城重慶,在原來援川人員的基礎上,從公司其他項目抽調或者招聘配備了部分員工和實習生,同時,在重慶本地也招聘了幾位員工,一個嶄新而又富有戰斗力的項目就這樣組建而成。
2010年,戰斗的號角吹響。此工程施工極為復雜!半山坡上筑起高樓,建筑紅線多半是根據自然邊坡劃定,現場地貌為多級臺階和高空臨邊,高低落差達50米,土質為泥巖和砂巖,巖石硬度極大,70%以上的巖石開挖都需要人工采用水鉆銑孔施工。整項工程中除了超高的三幢住宅建筑外,還包括地下車庫、公路、橋梁、防空洞等設施的配置。以至于在當時開工初期,時任集團總經理的戴彬彬同志來視察重慶項目,聽取項目部的匯報并參觀現場之后,當即斷言:這樣的超高山地住宅工程在集團的住宅工程施工歷史上尚屬首次!
其施工之難,嚴峻地考驗著重慶項目部團隊。再難,也要劈開荊棘前行。施工殊為不易!在此工程B9、B10塔樓下面有一個廢棄的防空洞,它呈不規則方向貫穿于整個建筑場地。在防空洞中,我們常遇到毒蛇,還有毒氣,洞里空氣污濁,對施工工人身體傷害很大,防患于未然。他們在防空洞入口處設置了一臺大功率送風機,從而保證了防空洞內空氣流通;靥罘揽斩磿r,為保證原防空洞內洞圈內的密實度,他們采取每隔3米用水鉆在頂部及兩側壁鉆孔,探測洞圈內巖層是否密實,如出現不密實的情況,他們采取高壓注漿回填。
重慶和記黃埔南濱路商住區二期后排項目,開辟了四建公司與香港龍頭地產企業合作的先例,延續了與國際化管理的FIDIC合同體系的合作。咨詢公司為著名威寧謝公司,其挑剔嚴苛的管理風格,令項目在回款回收和變更補償等方面的工作幾近讓人發狂;當年建筑市場人工及材料的猛然漲價、其他不可料成本的增加和資金的占用,使得項目的建設過程壓力重重。
功到自然成,面對這支攻堅克難的英勇施工團隊,一個個“攔路虎”應聲而退。經過艱苦卓絕的兩年多的奮戰,終于在2012年春節之前,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之下,三幢建筑的主體結構都已經全部封頂。珊瑚水岸二期后排項目完成的三幢高層——“御天峰”屹然矗立,儼然是當前長江南岸南濱路上的新地標式建筑。
此項工程圓滿成功,縱觀該項目,無論從工程進度還是資金回收各方面的結果,都遠遠好于前期預算成果。尤其是通過該工程的良好合作,獲得了業主單位的贊譽,并為與和記黃埔地產的再一次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年,重慶分公司成立,初步有了扎根巴渝的戰略目標和戰斗決心!
再役,他們信心倍增
2013年3月,他們再次與和記黃埔地產合作,開始承建重慶楊家山商住區一期一號地塊總承包工程。該地塊位于長江南岸南山腳下,共分八個地塊,和記黃埔吞下該地塊計劃主要是要做成一個大型的高檔商住區,該地塊是其在重慶投資的一個特大的手筆,能將第一戰的開辟之作指定為四建公司,可見其對四建公司的認可和信心。
楊家山項目建筑面積26.8萬平米,總體地勢東高西低,擬建場區地形基本分為兩個平臺標高,需土石方二次平場及護坡。27號樓是本項目6棟高層中施工難度最大的一棟,位于兩個平臺標高之間,是懸崖峭壁上一棟符合重慶地貌特征的高層建筑。它的第一平臺標高和第二平臺標高之間的永久性邊坡支護施工極為困難。此段邊坡支護包含3種類型樁板擋墻及一種錨桿擋墻。樁板擋墻中抗滑樁均要由人工開挖而成,嵌入完整風化巖層深度最深達8米,露出地面懸臂高度最高超過13米。
項目籌備進場之前,正是招聘季,公司在川渝兩地高校招到了三十多個畢業生充實到了重慶分公司團隊的各個部門,該批學生占當時職工人數的一半,且多為川渝戶籍,該措施令人才本地化的戰略得到了堅定不移地貫徹。為了讓隊伍得到充分的鍛煉,當時決定根據現場情況劃分為五個片區,并將該批學生深入到各個部門奔赴在第一線,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通過發揚老中青團隊的傳幫帶的優良作風,在提高團隊整體戰斗力的同時,該批學生得到了跨越式的成長,一個個年輕的面孔脫穎而出。當前,該批學生已經成為重慶分公司團隊前線的精銳力量,大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
同年,北京建工集團授權重慶分公司為實體區域分公司,對重慶分公司今后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過酷夏、走過雨季,一路走來,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成功突破了一個個困局。整個分公司和項目部的建設正在大家的努力下,有條不紊的推進著。
2014年,分公司五部一室的構思進一步推進并落實,各項制度流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梳理和完善,在管理上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從大項目部管理模式向區域分公司管理模式的轉型。尤其是重慶分公司市場部的組建和推進,為重慶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分公司的發展思路從之前的保守應戰到了當前的主動出擊,彰顯了他們的信心和勇氣。
2014年9月27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當天,在楊家山項目部為重慶分公司團隊9月份生辰的幾位員工過集體生日,也正是在當天,最難施工的27 號樓主體結構順利封頂,比施工計劃提前封頂20余天!27#樓主體結構的提前封頂是楊家山項目人員歷時330余天艱苦奮戰的辛勤汗水結晶,標志著建筑面積26.8萬余平米的楊家山項目主體結構基本竣工,達到甲方苛刻的付款節點,項目部也終于看到了“錢景”。尤其讓他們高興的是,楊家山項目榮獲了重慶市南岸區2014年上半年“十佳安全文明工地”稱號。榮譽來之易,更需倍加珍惜!
當前,在實體業績的證實下,隨著市場營銷工作的不斷深入,北京建工品牌已經在重慶建筑市場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重慶分公司在埋頭走路的同時也在抬頭看路,分公司一次次正確的戰略布局的落實,讓廣大員工對重慶分公司在重慶市場的進一步做大做強信心十足,陸續在重慶安居樂業。隨著近期重慶沙坪壩區大學城國瑞地產項目的進場,以及當前正在爭取的后期更多項目的建設,尤其是近年來對于優秀人才的積極鼓勵和培養,使得重慶分公司今后能夠深深地扎根巴渝已經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實。
“老黃牛”——鄧德生
四年前,鄧德生離開北京到重慶,負責南濱路后排工程施工生產管理工作。五十多歲的他看起來精神矍鑠,平時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是大家尊敬的長者,但是工作起來非常認真細致,對材料浪費現象嚴厲起來不講一點情面,每次去施工現場查看時都叮囑大家注意節約,杜絕材料浪費,哪怕是一根木方子、一塊竹膠板、一個管卡子,他時常跟施工班組交代先算后干的“心得”,更是多次開罰單處罰長料短用的外施隊。
四年中,身為生產經理的鄧德生從未在財務報銷過一分一毫招待費和飯費,每次出差能做火車不坐飛機,盡可能給項目部低一些管理成本。就連每天都跟著大家一塊在職工食堂吃飯,飯盆總是吃的干干凈凈,他說“我是農民出身,知道糧食生產的不容易”。
在重慶半山坡蓋樓,各種不確定因素多,施工危險系數大;建設單位又是精細化管理出了名的和記黃埔,什么都限價,工程成本緊巴的需要從干毛巾里擰出水來!拜^真”和“較勁”就成了鄧德生在項目部工作的全部,他說對施工部署和工程進展必須親自落實,眼見為實,否則自己不踏實。他每天幾乎沒有在辦公室呆著的時間,好不容易有時間稍微休息一下,他也要打電話給現場的同志詢問工作進展情況。遇到雨天,有的工地邊坡易塌方,他時常熬夜在現場巡視,生怕有什么閃失。從整個施工現場的總體施工布局,到每一棟樓從基礎到封頂,每個環節他幾乎事必躬親,親自督促落實施工安排。他的認真細致,細到哪一塊磚砌的不對、哪一條線沒拉直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他的精益求精,精到每一道工序都要符合規范要求,不允許任何馬虎。記得有一回,由于樣板間的施工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他在樣板間待了整整七天,親自指導工人進行樣板間的施工,用高標準來使生產施工保質保量地達到甲方的要求,彰顯了北京建工良好的履約能力和過硬的建筑施工技藝。
山地施工的測量專家——賈三明
1988年,20歲的賈三明離開老家邁進四建三工區的大門,不曾料想,這一步竟深深扎進北京建工四建公司的土壤,走過了整整26個春秋,硬是憑著一股子“越是困難,越要攻關”韌勁兒鉆研了大半輩子,最終成了這行兒的專家。先后干過大大小小30多個工程測量任務的賈工,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工程每個細部軸線、標高的細微變動都逃不過那雙凌厲的眼睛。
2011年的一天夜里凌晨3點,賈工穿上外套,頂著凜冽的寒風走到南濱路珊瑚水岸宏聲路上,一臉嚴肅地站在橋頭。順著他視線的方向,施工隊正在加工一段重達70多噸的過街天橋鋼結構。時間在空氣中膠著游走,周圍只有機器嘟嘟嘟的嘶吼聲。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鋼架安裝完成。前方激動地傳來消息,說鋼架剛好合上,空隙剛好是甲方要求的3公分!賈工點了點頭,跺了跺幾乎僵硬的雙腿,轉身默默地走進晨霧里,一縷金黃色的曙光掠過他滿是露珠的頭發,晶瑩耀眼。此前,這座30多米高的穿梭橋,難倒了甲方好幾個測量隊。由于橋太高且下面的公路車水馬龍,測量人員沒有辦法上去,測量難度非常大。最后甲方三番五次找到項目部領導懇請賈工出面幫忙,賈工接到指示后,連續幾天在橋下公路兩側,架上測量儀器,來回反復測量角度、距離,晚上再繼續運用三角函數進行測算,最終把測算出的數據交給甲方,于是就出現了上面的情景。
編輯:龍明潔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