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教授話端午:傳統文化節日不能只剩下“吃文化”
2014-05-29 15:53: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廈門5月29日消息(記者周步恒 陳庚 通訊員 李靜)“記憶中過端午就是吃粽子,傳統節日過來過去就剩下吃了”,在昨晚廈門大學舉辦的“端午文化論壇”上,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的一番話,引發與會師生的思考。
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共青團廈門大學委員會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中華傳統文化系列論壇之“端午文化論壇”,邀請三位廈門大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與青年學子面對面,挖掘端午節文化內涵,以期喚起人們對中華傳統節俗的重視與熱愛。
關于端午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在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石奕龍看來,端午最早是古人驅毒、辟邪、過關的節日,古語說“未到五月五,棉襖不能丟”,端午一過,天氣炎熱潮濕,各種毒蟲增多,于是古人用掛艾草、喝雄黃酒等方式來驅毒防病,用劃龍舟等儀式來祛邪。
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朱人求介紹,據聞一多考證,古代吳越人的圖騰是龍,端午是古代吳越人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當時就有投粽子到水中喂龍和賽龍舟等習俗,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身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不僅是起源說法眾多,端午習俗在全國各地也曾經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然而演變到現在,許多習俗已經消失或正在淡化,吃粽子幾乎成了唯一保留下來的共同的習慣。即便如此,有學生也提出了疑惑,小時候過端午,外婆都會親手包粽子,如今都是買回來速凍的直接吃,究竟應該怎樣加強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回憶自己幾十年來過端午的經歷,也發現節日過來過去就是吃,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能傳承多久?他心存憂慮,“如果這些文化內涵和過節儀式都沒有了,人也就過得沒意思了!
在他看來,古人過節的種種形式和儀式,在當時都有其現實意義。而如今我們的生活被現代化、工業化重新塑造了,標準化生產、快節奏生活狀態下,如果還堅守以前人們過節的這些形式和儀式,意義在哪里?“現代人應該創造、建構出符合現代生活狀態和節奏的節日形式、儀式,講我們自己的故事,帶著感情真誠的過節,才有意義!敝軐幾詈笳f。
編輯:李江雪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