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9日消息(記者王晶)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創新藍皮書課題組最新研究顯示,預估未來30年我國的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其中,北京的創新能力遠高于其他省份,上海、江蘇緊隨其后。
由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教授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國家創新藍皮書: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主要基于區域創新能力指標,以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測度指標體系為基礎,從創新環境、創新資源、創新成果和創新效益四個領域考進行分析。
京滬蘇綜合創新能力獨占前三甲 內蒙古、青海落后
藍皮書結果顯示,根據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第一主成分分析,對29個省份的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進行排序。記者注意到,北京的創新能力遠高于其他省份,上海、江蘇分別排名第二、第三,這三個地區的創新綜合能力第一主成分綜合得分分別是5.78、3.65和2.74;報告中,共有9個省份的得分大于0,分別為北京、上海、江蘇、天津、廣東、浙江、重慶、山東和陜西,這9個省份的創新能力處于一般水平以上。
其中,內蒙古、青海的得分最低,表明這兩個省份的創新能力較為落后。
另外,藍皮書還對中美兩國的創新能力做了比較預測。以2020年美國各核心指標的預測值作為目標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指標權重,計算得到“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追趕指數”。結果表明,20年來我國創新能力逐漸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但是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究其原因,報告稱,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人口體量龐大,且經濟結構有待優化升級,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還遠遠落后于美國,科技方面的投入產出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民生類產業創新能力產業明顯不足 計算機、通信最強
從產業分類看,儀器儀表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3個產業是創新能力最強的產業,領先優勢明顯。記者觀察發現,農副食品加工業,家具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等民生類產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
因此,藍皮書認為,提升民生類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今后工作的重點。同時,目前我國產業核心技術缺乏,仍然困擾著創新驅動發展,我國盡管創新能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創新資源使用效率仍是短板。
單純突出科技工作,對于創新型國家建設而言還不夠。“經濟、金融、貿易、教育與科技的整合,才是未來國家創新系統發展的關鍵。”陳勁建議,科技工作只有充分融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并且得到智力資本(主要來自教育部門的配合)、金融資本和國際資本的大力支持,才能發揮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