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論述了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和冶煉金屬。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城市”。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無論塞北江南還是邊疆內陸,凡有人煙之處,無不“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
距今6000年前,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先民就開始修筑城池,城市的規模與功能,工程的規劃與施工,都領先于當時的世界。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2019年,它和平遙古城、麗江古城、澳門歷史城區等一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文明的進步,總是和城市的繁榮緊密相連。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遭遇過數不清的兵燹之厄與水旱之災,但始終都能夠浴火重生,且一直以它的堅固偉岸之軀,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平凡煙火。然而,農耕時代的城池抵御了冷兵器的隳突,卻沒能擋住現代化的碾壓。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部分保護不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報》,批評了部分城市在古城改造中存在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老城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老城承載著獨特的地域風情。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紐約、東京等城市都是一樣的高樓大廈,外觀、風貌和規劃上高度相似,唯有老城能拉開文化與地域的差別,彰顯“我之為我”的獨特魅力。如麗江古城的灰瓦、白墻和天井,展現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平遙古城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街衢對稱,形成了傳統禮制的格局;徽州古城民居中的馬頭墻、小青瓦搭配著徽州三雕,以及時常可聽可賞的徽州民歌或徽劇,構成了獨特的徽派韻味。其二,老城承載著豐厚的歷史記憶。每一座老城,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書,也記載著宏大的歷史事件。如位于京杭大運河中心點的臺兒莊古城,在數千年的航運沉淀中,產生了北方大院、江南水鄉、徽派、閩南、歐式、宗教、嶺南、魯南等八種建筑風格。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又因臺兒莊大戰名垂青史,保留了世界面積最大的二戰遺址區,“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漫步于老城中,看見滿墻的累累彈痕,能切身感受歷史的槍林彈雨。
正是因為認識到了老城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黨和國家一直都高度重視老城的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市考察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2021年,《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明確提出,采用“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和歷史地段的公共開放空間,補足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老城”的“老”,只體現在建筑古舊與文化的傳統,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則始終都是鮮活生動的個體。保護老城的最佳狀態,是讓一群現代人生活在傳統的氛圍中,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老城的保護,不需要“冷凍式保護”或者“標本式保護”。保護老城,首先是留住居民。所有老城改造失敗的案例,幾乎都是將原來的居民遷出去。沒有煙火氣,缺乏人情味,導致一座原本充滿生機活力的老城,變成了冷冷清清的建筑博物館,久而久之,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而且糟蹋了文化遺產。“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的提出,為老城的保護與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至今為止,我國有142座古城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們與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00余片歷史文化街區、6.35萬處歷史建筑、8155個中國傳統村落,形成了特色鮮明、類型豐富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也構筑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載體。保護好以老城為主的文化遺產,就是在增強民族的歷史認同,也就是在呵護我們的獨一無二的文明記憶。
作者:吳燦(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