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29日訊(記者 盧小偉 賴泳源)致富終有日,扶貧正當時。在張家界市永定區,一些離城區較遠的鄉鎮村寨和溪流山澗,正成長為新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觀光休閑。
7月28日,湖南省第六屆網絡文化節之“旅游扶貧 文旅興縣”全國網媒湖南行走訪了永定區的石堰坪村、馬頭溪村等幾個村寨。近年來,永定區規劃編制了“沅澧山水”、“武陵民俗”、“峰林峽谷”3條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通過景區帶村、產業帶農戶、公司+農戶、農莊+農戶等多種模式,三線建設,把旅游資源“地利”變成了貧困戶脫貧發展的“紅利”。
今年截止6月,永定區鄉村旅游共接待游103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2億元,覆蓋貧困人口4000人,實現人均增收3000元,旅游扶貧成效顯著。
打造旅游扶貧“54321”工程
7月28日下午,永定區王家坪鎮石堰坪村,造型獨特的古建筑群立于稻田水塘邊,“樓屋客!薄按宀坑慰徒哟行摹北灰黄[郁簇擁著,靜待游客的到來。
2013年,石堰坪村古建筑群被國務院評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石堰坪村的古建筑群和優美田園風光逐漸被外界所知。村里的精準扶貧工作,也搭上了旅游業這輛“新車”。
在張家界市永定區,還有很多像石堰坪村這樣擁有獨特自然人文資源的村落,分散在離城區較遠的山嶺里,環繞在天門山等核心景區周圍。它們往往生態保存完好,但經濟發展落后,老百姓手捧著“泥飯碗”變不成“金飯碗”。
如何不讓青山“白”青、綠水“白”流?永定區委常委、統戰部長向鑫告訴記者,為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永定區拿起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武器”。2016年以來,永定區把旅游扶貧工程作為全區“五大脫貧工程”之一,編制了《永定區旅游扶貧建設實施規劃(2016-2020)》,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決定》和《永定區2016-2020年鄉村旅游發展建設實施方案》。
向鑫向記者介紹,在張家界市“三星拱月、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中,永定區規劃編制了“沅澧山水”、“武陵民俗”、“峰林峽谷”3條大湘西生態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決定以建設文化旅游重點縣和大湘西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契機,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四條旅游扶貧產業經濟帶,用1億元產業專項資金撬動300億左右的社會投入,拉動20億元旅游消費,帶動1萬人脫貧致富,打造旅游扶貧“54321”工程。以旅游優勢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一批資源品位高、品牌形象優、核心吸引力強的鄉村旅游精品,增強貧困村內生動力和造血機能,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多種模式增加脫貧致富選擇
采訪團行走永定期間,在石堰坪村、馬頭溪村、馬兒山村等地,處處都能感受到旅游扶貧開發的熱潮。
馬兒山村位于永定區尹家溪鎮南面,地處張家界市西郊,為張家界西線旅游的門戶村落。 全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409戶,總人口1678人,為土家族聚居地,是一個具有深厚民族民間文化底蘊的小山村!榜R兒山的龍燈”遠近聞名。
近年來,馬兒山村積極響應區委、區政府關于“全域旅游”的號召,深入開展“鄉村旅游”建設。
全面進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完成馬兒山水廠建設、村級主干道修建、村部活動中心新建項目。借助民營企業的力量,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
走進馬爾山村,只見有種植水蜜桃的張家界雙寶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有飼養馬匹的張家界飛騰養馬合作社,有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張家界馬兒山建筑勞務有限公司,有解決村民農產品銷路問題的張家界馬兒山旅游產業有限公司,有致力于發展“鄉村旅游”及“養生養老”產業的張家界美麗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等等,均為馬兒山的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
2014年,馬兒山村接待游客數約8萬人次, 2015年接待游客數達12萬人次,2016年接待游客數超過15萬人次,總營業收入突破千萬元,既滿足游客體驗鄉村的服務需求,也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至2016年底建檔立卡戶已脫貧63戶,涉及200余名村民。
在石堰坪村、馬頭溪村等地,產業帶農戶、公司+農戶、農莊+農戶等多種旅游扶貧模式,同樣開展得如火如荼。依托蓬勃發展的景區、客棧、特色餐飲、養殖基地、種植基地等多種涉旅企業,貧困戶有著越來越多的脫貧致富選擇。
向鑫說,下一步,永定區還將策劃實施12個鄉村旅游項目。作為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湖南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永定區正以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亮點扶貧模式,成為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