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咱村的大棚?”2月1日清晨,在阜新市彰武縣阿爾鄉鎮阿爾鄉村,返鄉回村的周慧敏掀開溫室大棚的門簾,就被眼前的景象驚艷了——綠意盎然的暖棚內,一顆顆鮮紅飽滿的草莓從立體栽培架垂落下來,仿佛高掛的紅燈籠,透著新春的喜慶。
阿爾鄉鎮是我省抵御科爾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線,昔日風沙肆虐、沙害嚴重,素有“大漠沙鄉”之稱。周慧敏回憶:“小時候上學,路上同學們都不敢聊天,怕沙子刮進嘴里,那時候沙地上種玉米都難活,哪敢想能種草莓。”
“沒打過一滴農藥,咱們‘沙鄉’種的草莓甜著呢!”阿爾鄉村黨支部書記李明明走過來,摘下一顆草莓遞給周慧敏,“多年來,村里黨員群眾齊心協力,在3萬畝的沙丘上共栽植120多萬棵綠樹。如今,我們不但守住了家園,還要讓沙地里長出金果子。”
“種養加”一體化產業園由此誕生。產業園由養殖小區、10棟設施農業暖棚、膨化飼料廠、糞污處理廠構成,形成一條循環農業鏈條:肉牛養殖產生的糞污,一半制成有機肥,與松針土和風沙土一同加入草莓的栽培基質,另一半壓成環保燃料塊。“風沙、秸稈、糞污——這些曾經的生態‘包袱’,如今全在循環利用中變廢為寶。”李明明笑著說。
咬上一口草莓,鮮甜的汁水充盈整個口腔,讓周慧敏愈發欣喜:“書記,快給我拿個筐,我要把這些帶回城里,讓朋友們都嘗嘗咱們‘沙鄉’的草莓!”
編輯:李子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