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薛其坤(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國家知識產權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成員)

  曾經,知識產權是中國科技發展的痛點卡點。

  看國際競爭中的知識產權博弈,我們會發現,這些博弈實際倒逼出很多顛覆性創新和高質量創新。如今,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運行流暢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問路石”和“敲門磚”。

  知識產權具有技術供給和制度供給的雙重作用,既可以作為創新水平的“度量衡”,也可以作為有效的市場機制,賦能高質量的技術供給與轉化輸出。因此,我們創設知識產權制度的目的,不僅是保護創新創造成果,更重要的是推進共同創新、成果共享。

  通過制度化安排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為創新發展創造更多確定性;為科技創新提供明確的保護預期,對內激勵創新,對外促進開放……隨著知識產權“大保護”的內涵持續豐富,我們發展出一條整體規范度較高,包含評估作價、經濟效益化、進一步推廣應用等環節的市場化鏈條,以機制的確定性為科技創新從“象牙塔”走向“大市場”注入信心。

  知識產權天然具有串聯“實驗室”和“生產線”的能力。我任職清華大學副校長期間,主抓學校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專業的活就要交給專業的隊伍干,我們設置技術轉移研究院和企業合作專門委員會,同時積極對接高水平的專利代理機構和技術轉化運營平臺等,實施科技成果的挖掘、評價和轉移轉化。

  當下,應緊抓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開展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等國家重點專項工作,從政策引導和機制改革等方面繼續為高校院所和市場“兩頭松綁”。為此,一方面,要打破傳統的國有資產監管思維慣性,尊重創新與轉化的內在規律,從暢通賦權機制、健全容錯機制、加強權益激勵等方面出實招,加快建立完善能夠讓技術類國有資產效益倍增的高水平運行體系;另一方面,要以聯合技術攻關、知識產權合作等為紐帶,打通產學研用銜接路徑,把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市場應用密切聯系起來,讓市場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牽引創新生態持續向好。

編輯:雷妍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