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就有不少人驚呼:“年紀最大的90后快30歲了!”古人講“三十而立”,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也把30歲當成人生和事業的一個分水嶺,若不能在30歲之前小有成就,很多人就會陷入莫名的焦慮乃至恐慌中。更何況,一些自媒體也不會放棄借機刺激輿論、引導流量,大談特談“你身邊優秀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之類的話。30歲的人一只腳已經邁向了中年,這更讓很多自認為事業無成或孑然一身的年輕人深感憂慮。
與憂慮相伴的,是一種叫做“中年心態”的情緒。當90后職員手握保溫杯在格子間里穿梭的時候,當大齡未婚的“空巢青年”們看到自己頭發日漸稀疏的時候,很難不焦慮。有人因此始終局促不安,而也有很多人陷入了一種所謂的“佛系”狀態:反正生活就這樣了,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滿足,還不如沒有欲望......
“中年心態”當然是不可取的,但它的確廣泛存在,沒必要對其有太多道德意味上的評判!按嬖诩春侠怼,尋找其中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年輕人當下的心理狀況。首先,進入所謂的“中年”,當然是個被迫的狀態,畢竟沒人真的想變得蒼老,因為“中年”意味的不只是所謂的“成熟”,更有身體的疲勞、心靈的焦灼。年輕人在“不想長大”的氛圍里一天天變老,可以說既現實又無奈。曾有人跟筆者吐槽,自己漂泊在北京好多年,還沒買上房子,也沒拿到戶口,單身多年還找不到另一半,自己卻早早地過上了“中年生活”,但老家同齡人早就結婚,孩子都會打醬油了!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典型,當外界認為他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他自己卻覺得中年已至。因此,“中年心態”是一個現實所導致的無奈結果,囿于那些眾所周知的現實問題,很多90后也不得不提前進入這種焦慮心態里。
其次,“中年心態”往往體現在獨處時,而一旦進入同齡人的活動現場,他們又會很快“回到”年輕人的歡騰狀態里,這是區別于真正的中年人的地方。譬如,每逢傍晚,三里屯酒吧街燈火通明,很多年輕人在里面尋找生活的快慰,也有不少是脫離了一身疲勞的上班族。而在更多的飯局中,90后們在推杯換盞之中也是不亦樂乎,全然忘卻了工作和生活的煩惱,或者在相互吐槽之中尋找生活的存在感……然而,當他們回歸到個人世界里,面對家中空無一人的房間,還是會感到很大的疲憊感,感到生活索然無味。更何況,不少年輕人被失眠問題困擾,既然睡不著,就難免胡思亂想,有些問題越想越復雜,越想越糾結,這些孤獨的年輕人也因此更快地進入了一種無邊的苦澀感中。
“中年心態”還體現在一些年輕人把現實生活弄得異常緊張,卻沒有太多的精神生活。正是因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和精力,年輕人才會創造出更多的精神財富,但過度現實沉重的東西壓垮了他們,不得不在物質生活的鎖鏈里艱難掙扎。一些年輕人甚至開始否定自己過去的價值觀,網上常見的“三觀俱碎”式的表達,就與此相關。當年輕人看到公共事件中的不正義現象不再義憤填膺,當面對周圍環境只盤算著自己的利益得失,那么他就逐漸失去了一個青年的銳氣與正氣。甚至,有人對此已經不會再有反思,他們已經徹底“向這個現實世界投降”了。
這些問題都是“中年心態”的表征,大家對此往往避之不及,但似乎多數人又在實際上逐步滑向庸碌乏味的生活。要避免“中年心態”,其實最關鍵的還在于找準定位。具體來說,就是明確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想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逐步走到而立之年的人雖然沒法繼續沉浸在所謂“詩與遠方”的夢幻世界里,但也不等于就完全倒向庸俗的油膩生活。一個能認清自我并學會與生活、世界和諧相處的人,就不可能被油膩的現實同化,也不可能忘記自己的初心。
再者,避開“中年心態”也需要年輕人之間的相互砥礪與幫扶。譬如,在一線城市奮斗的年輕人往往會可以避免自己喪失前進的動力,因為這個大環境就是競爭激烈的,就是充滿活力的,很多人在工作之余還不間斷學習,從各方面提升自己。如此一來,他們也不會進入庸碌油膩的生活。但是,還有很多年輕人會吐槽身邊的環境猶如一潭死水,工作缺乏挑戰性,上升空間不大,時間久了,自己也失去了青春的活力,心靈的衰老讓生活乏味無聊?墒,這并不能成為“早衰”的理由,說到底還在于自己如何看待現狀,如何解決問題。環境既是人造就的,也是可以人為改變的,尤其是年輕人多的地方,就更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可變性。
當年輕人們在一起聚餐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多一些相互鼓舞而非悲觀吐槽?是不是可以有更多刺激想象力和打開發展空間的思考?如果一個人的靈魂和精神是充滿青春氣息的,即使身體日漸衰老,他其實依然是年輕的。(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