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話題8小時內創造了近2000萬的閱讀。一位女網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父親正是文中提到的云南祿勸縣第一中學的校長。她說父親10多年前頂著巨大壓力將直播教學帶到小縣城,日夜在學校拼命工作。而她自己,恰恰也是這個網絡直播班畢業的學生。
成都七中一位直播班的地理教師說,“看哭了”“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有相關學校的校長感慨,“情懷”于教師不僅是詞語,更是幾十年的朝朝暮暮。很多成都七中的老師說,看完這篇文章后更有干勁了。
在云南祿勸縣,有教育人士稱“相信無數人閱讀了之篇文章,知道了祿勸這個地方,眼淚都要下來了”。全縣中學、小學的諸多老師都在轉發這篇文章,言稱“看到了希望”。
有遠端同學說自己流著淚看完了全文,也有成都七中的同學表示;有幾萬名同學,感覺很“幸!。一位圍觀表白墻的網友感慨,“青春真好,真耀眼”。
這則新聞得到了媒體的大量轉發。短短一天內,人民日報、光明網、鳳凰網、新京報等媒體就此事作出評論,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澎湃新聞等媒體已著手追蹤報道。在網絡平臺“知乎”上,這個話題成為熱搜;微博和豆瓣上的大V也在轉發和討論該文。
一位90后讀者稱,雖然他朋友圈里的大部分人彼此并不相識,今天卻被這篇文章“刷屏”了,他相信文中描述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位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中,一根網線似乎展示了一些可能性;一位從縣中學走出的律師暢想,當年如果自己也有這樣一塊屏幕,“外部的刺激總有意想不到的功效”;還有科技行業從業者稱,想起了投身技術的初心,就是為了惠及更多缺乏資源的人。
一位從成都某高中畢業,目前就讀于復旦大學的年輕讀者說,幾年前,并不理解七中直播班的價值。但現在感覺,關注遠方、關心他人是重要的美德,也理解了成都七中的做法,“希望從井里抓住繩子向上爬的學生越來越多”。
直播教學近年來是相對熱門的話題。今年夏天,一條廣西壯族自治區某成都七中直播班誕生全區理科狀元的消息被傳播,本報關注到這一消息,并在新學期開始時,采訪了兩端。
這則新聞激起社會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尖子生才有資格看的直播課堂,是少數人的命運游戲”,認為只是將應試教育進行了強化。直播班集中了當地優質生源,祿勸一中目前仍分為“直播班”與“普通班”,有人擔心,直播作為一種優勢力量,是否會進一步吸取周邊資源。
很多網友評論,能從小處撬起,即使只有部分地方學子能夠受益,也是可喜的改變,“能改變一點是一點”。教育學者熊丙奇亦撰文提出,鄉村教育的改變,根本還要看師資提升——對于這點,祿勸縣教育局局長和祿勸一中的校長都明確表示,當地師資經過直播教學后的提升,甚至比教學成績上升的意義更深遠。其中不乏觀點的理性交鋒。
有教育專家撰文表示,文章中提到的直播教育,近20年以后才看到一些成果,其中決不能忽視那些過程中效果欠佳的學校,應該予以充分考察調研;同樣,基層政府、學校管理者在直播教學上堅定、穩定的投入,以及遠端師生付出的努力也是重中之重。
也有網友關注直播課程的商業運營模式,擔憂相關花費對貧困學生負擔太大。東方聞道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直播課確實是收費運營,“但目前在絕大多數貧困地區,都是政府提供購買,學生并不承擔經濟壓力!
也有多家公司提出,愿以無償捐助或合作等方式,參與這些偏遠地區學校的網絡直播課程建設。一位著名企業家在朋友圈表示:這個事情太棒了!但我覺得只有200多所學校遠遠不夠,應該有2000所,2萬所。網易決定捐出1億元,來支持更多學校落地這個模式,讓知識無階層流動,讓中國處處都是學區房。
截至目前,有關這篇文章的討論還在社交平臺上火熱進行著,碰撞出大量建設性的觀點。(記者 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