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萬圣節,家住錦江區人民南路一段的李先生夫婦倆忙得團團轉。他們的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布置了親子作業:手工制作帽子、魔杖、披風、南瓜燈。記者走訪發現,現在很多中小學都會布置各種親子作業,制作賀卡、手抄報之類算是簡單的,養烏龜、養蠶、養蝸牛,還有手工制作保齡球、房子、汽車……花樣百出,雖然名為“親子作業”,實際大多數都是由家長完成,有家長表示已成下班后的負擔。(11月2日《成都晚報》)
“親子作業”顧名思義,乃是由家長陪同孩子共同完成,并不一味追求結果,重點是在作業過程中,享受到陪伴樂趣,增進親子關系,幫助孩子養成獨立作業的意識。由于幼兒園、中小學生受到年齡限制,大多數人的動手能力較弱,部分“親子作業”難度較大,孩子很難獨立完成,往往需要依靠家長的幫助,甚至于由家長完全代勞,才能真正完成作業,則就失去了“親子作業”的意義,變成折騰家長的負擔了。
從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幼兒園、中小學老師布置“親子作業”時,大都是側重于利用家庭廢品制作些小玩意,強調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或者種植植物、花卉,養些小動物等,用于觀察它們的成長過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感知力,以及對生命的呵護和敬畏心?梢,這些“親子作業”都是具有教育意義的,對孩子的成長有益,難度也不算大,只要花點時間、用點心思,就能完成。
不過,也有部分“親子作業”的難度太大,或者脫離現實基礎,不僅孩子無法獨立完成,連家長都無能為力,只有求助于網購“代做”,則就使得“親子作業”偏離軌道,成為拼爹拼媽拼錢的東西了。事實上,很多家長吐槽花式“親子作業”,并非真的討厭“親子作業”,實則是“親子作業”超過自身能力,在無力完成的情況下,才對花式“親子作業”產生厭惡乃至排斥心理。
因此,需要對“親子作業”慎重對待,重在鼓勵家長陪伴參與,莫將結果作為唯一考評標準。老師布置“親子作業”時,要考慮到孩子和家長的真實能力水平,以及社會現實情況,遵循適量適度原則,不宜超脫太多,以免“親子作業”變成花式虐家長,遭到集體抵觸,反而令“親子作業”失去價值。
同時,家長也要認識到,孩子教育并非只靠學校和老師,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家長不能將孩子放在學校里,就甩手不管,要肩負起家庭教育職責,做好孩子的監護和陪伴。而且,適宜的“親子作業”的教育意義很大,可以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等,讓他們在作業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和成就,增進與父母的關系,增強孩子的智商、情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