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就業率摻水真那么無可奈何嗎
為高校統計就業率統計機制引入“就業質量”的作為重要指標,以此來對沖就業率所占比重。這就使得高校在關注就業率的同時,在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層面發力。
--------------------------------------------------
麥可思研究院12日在京發布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報告顯示,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總體穩定,就業滿意度持續上升,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等依然是大學生主要就業去向,且比例持續上升。(《人民日報》6月13日)
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發布的藍皮書固然可喜,但在就業率統計過程中,相當一部分高校存在舞弊行為。譬如,通過要求學生開具靈活畢業證明等手段,故意摻水,虛假抬高學生就業率。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本科生,身處畢業季,我真切感受到了高校就業率摻水究竟有多嚴重。有些院系居然讓尚處在實習階段的學生開具靈活就業證明,以此拔高就業學生數量。更有甚者,以畢業證相威脅,逼迫學生開具就業證明。
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容易使學生失信于職場,不利于保障學生合法權益。譬如,曾有媒體披露,西北師范大學某學院多達數百名畢業在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發現自己已經“被就業”,險些無法報考。
即便冒著損害學生權益的風險,某些高校院系仍執著于就業率摻水,原因何在?
現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往往向高就業率的專業傾斜,如果某院系就業率太低,其招生規模就有可能被壓縮,甚至整體裁撤,對于某些專業類高校的邊緣學科來說尤其如此。站在某些學院領導立場上,自然有危機感。
專業設置還只是就業率所影響的一個方面。據悉,高校發展與畢業生就業情況掛鉤的項目多達18項,不僅涉及每年的年度招生計劃、專業設置,還包括資金投入力度、高校評估等。因此,雖然我們痛恨就業率造假,但在就業統計摻水動機仍存的大背景之下,都似乎無可奈何,無論多嚴厲的手段都是揚湯止沸,難以根除。
有人說,要平抑高校就業率造假勢頭,就必須將就業率統計與教育撥款、招生指標和專業存續脫鉤。也唯有如此,才能遏制高校院系虛報就業率的動機。
但這樣做是矯枉過正,不利于將高校人才培養和市場相對接。況且,我們也不能以制造一個新問題的代價去解決一個舊問題。
相對而言,不如引導高校更加關心就業質量。譬如,為高校統計就業率統計機制引入“就業質量”作為重要指標,以此來對沖就業率所占比重。這就使得高校在關注就業率的同時,在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層面發力。
而且,以往畢業生的就業率統計主要是由高校上報政府教育部門,然后再由高校出具相關證明材料,此舉將裁判員和教練員合為一體,明顯缺乏必要監督。因此,要打破這一局面,引入無利益相關的第三方主體對學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進行統計尤為重要。
只有多措并舉,一方面引入就業質量作為評判高校學生就業工作好壞的重要指標,一方面用監督機制框定畢業率造假現象發生數量,才有可能減少乃至杜絕就業率注水現象,最終避免教育部門對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誤判。(韓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