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份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記得我當年大學畢業季,班上同學從實習崗位返校拍畢業照、參加畢業典禮,老同學見面閑聊,免不了會抱怨工作有多“坑爹”、老板有多“奇葩”、加班有多頻繁、薪酬有多低廉……有的人畢業不久又換了一份工作。再觀察一下當下的畢業生,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對“第一份工作”滿意的是少數。
可以理解,求職者和崗位之間存在著天然的信息不對稱,理想和現實總有一定落差,畢業生自身不完全適應職場的“游戲規則”,對職場的認識不夠全面,心態不夠成熟,比較浮躁,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每個人的適應能力或忍受力也不一樣,有的在“格格不入”的工作環境中一刻也無法停留,巴不得趕緊辭職。
那么,在畢業生“裸辭”“閃辭”已成家常便飯的年代,討論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還有多少現實意義?最近,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2.6%的受訪者認為第一份工作對職業生涯重要,33.9%的受訪者認為日后轉行很難,一定要入對行。
事實上,“第一份工作”始終都是逃不開的話題。我注意到,有人現身說法,強調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也有人說沒那么重要。兩種說法都以個人經驗出發,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代表某一方的經驗完全可以概括、推及、適用于他者,因為脫離了具體行業、崗位、專業、還有個人,“第一份工作到底有多重要”并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
不可否認,用人單位一般在招聘時都會考慮求職者的工作經驗,所學專業、從業經歷都會給個人打下“烙印”,出于崗位和個人之見“相關性”的匹配考慮,無疑都會對個人的擇業面產生不少限制。換句話說,第一份工作就像是給人“定調子”,一旦調門定下來,之后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圍里撲騰了。
此外,不少初出茅廬的畢業生有如白紙一張,其價值觀、職場認知、職業習慣還沒有完全成熟,可塑性較強,如果幸運地進入一家企業文化、“血統”都很好的公司,碰上一個好的老板,公司無形的文化,比如,規章制度、團隊意識、職業習慣、職業態度等都會悄然植入畢業生的思維,形成“原始代碼”,進而深刻影響到一個人未來職業的發展和高度。
然而,現實卻是復雜的。還有很多情況并不按照既定常理和套路出牌,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幸運。不少人是在更加“殘酷”的職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有如“野生動物”一般,練就了一身跳出正常邏輯的本領和競爭力。畢竟,那些華麗轉身的背后,還有賴于行業門檻、個人遠見、膽識以及潛在機遇、貴人相助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有些人職業的成長是從第二、第三甚至更多份工作才真正開始的,因為在職業選擇相對自由的今天,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相對滿意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嘗試;還有些人雖然過的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但骨子里一直埋藏著“蠢蠢欲動”的基因,并不滿足于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生活,會適時轉行,或開啟漫漫創業之路。
平心而論,從大學畢業到適齡退休,人的職業生涯大概有30~40年,就像是一場 “馬拉松”。對有些人來說,在行進中不斷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戰略意義”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深遠,不會對人生起到決定性影響。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機會總是偏愛那些不甘于現狀、隨時保持轉身能力的人。
當然,也不能完全否定“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意義,對很多人來說,人生的道路也會越走越窄,選擇漸少,它不應該是“先就業后擇業”的導向下,不假思索而隨意敲定的,也需要仔細規劃和考慮,只要認真選擇和對待當下的職業,都會在生命中留下一個軌跡點,不斷產生累積效應。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給畢業生的演講中提到,“要相信這些點遲早會連接到一起”?墒,我們并不能從當前這個點預見未來,只有在回頭看的時候,才能將這些點串聯起來,即人生經驗的回顧和梳理。
總而言之,既不可把第一份工作不當回事,也不能囿于成見。稻盛和夫認為,工作本身也是一種修行。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學習、認知、反思和判斷的能力,積極地參與、負責地嘗試,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是高層次的價值需求。
(作者系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