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從企業工程師轉型成教師以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侯平智已主持或參與橫向項目20余項,合同總額6000余萬元,尤其在科研成果轉化、教學改革及社會服務方面成果顯著。然而,多年來,因為一條理由——論文數量不夠,他一直以副高職稱在原地踏步。
但現在,他已經被“破格”選拔為“社會服務與推廣型教授”。而他的轉“正”,并不是因為“論文發表多了”,而是學校改革完善職稱評聘制度的結果。
“之前我們學校老師評職稱是要同時滿足十多條要求的,但是從2015年開始,我們學校就出臺了第一批改革后的評聘方式,不再以科研和論文等作為硬性要求,還在此基礎上還添加了破格選拔機制。”杭電一名老師告訴記者。
原來,自2014年省人力社保廳和教育廳出臺規定,明確浙江高校各級各類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自主權下放,實行自定標準、自主評聘、自主發證。杭電就著手研究相關制度,改革評聘方式,對教授專業技術職務實行分類評審,分為教學研究并重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為主型、社會服務與推廣型、教學科研(國防軍工)型。
此外,相比之前“論文一定要達到核心2篇以上”,“拿到重大專項科研”等嚴苛要求,杭電還探索出了對某方面特別優秀的老師給予破格選拔機制。
同樣享受到改革紅利的還有今年42歲的計算機學院教師劉春英,他是學校自主評聘后的首位教學為主型教授。10多年前,29歲的劉春英剛留校工作兩年就執教成立不久的ACM競賽集訓隊。這些年,他帶的學生4次闖入有著“計算機領域奧林匹克競賽”之稱的ACM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創造了杭電ACM競賽的無數個第一。
“在過去的評審中,有一部分教師承擔了較多的教學任務,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兼顧好科研工作,由于未突出分類評聘,按照同一標準,這部分教師難以脫穎而出。”人事處副處長王海南說,像劉春英,他是以教學為主,我們對他的評聘依據主要參照教學質量、教材編寫、教學成果、教改教研論文等與教學工作緊密相關的指標。
1977年出生的年輕講師石小燕也剛剛通過評審晉升副教授,她是憑借著自己突出的業務成績被破格提升的,比如:曾獲浙江省第八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特等獎、全國高校(本科)微課教學比賽浙江省賽區一等獎、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基礎課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浙江賽區一等獎……
今年和侯平智一道被評為社會服務與推廣型研究員的還有丁強。他同樣是從企業進入大學,任職以來,作為主要人員參加國家級、省級教學科研實驗室團隊建設的工作達6項,授權發明專利7項,其中1項實現轉讓投產,至今創利稅千萬元,促進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他積極投身社會技術咨詢和研發攻關工作,為合作企業獲得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資質3項和1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論文,而是倡導潛心教學,只要教師教得好,同樣可以評上教授。”王海南說。
“我們希望引導那些有勤勉教學態度和過硬教學能力的教師更多地去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思考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人事處處長邵根富說,高校鼓勵教師全面發展,但也要為某一方面有突出貢獻、取得優秀成果的老師,提供專業技術職務上升的通道。
杭電職稱改革傳遞出的“術業有專攻”,讓許多教師堅定了往專業化方向發展的信心。但杭電方面表示,雖然在科研和論文上松了口子,但學校仍然確保整個評聘過程公平、公正、公開,并在職稱評審中增加了對師德師風的考核,對違背教師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規范的教師實行師德“一票否決”,不予評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