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遂川3月3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袁衛生 劉祖剛)3月1日一大早,家住遂川縣禾源鎮禾源村川坳背的郭經華,便在群里微信語音“通電”全家:“我在電視上看了,鄉村振興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大年初二的‘約定’無效,我要撿起育種老本行!”
原來,大年初二,兒子女兒女婿們趁拜年的機會,與68歲心臟也不好的郭經華“約法三章”,制種效益不算太好,老伴2020年又遭遇重大車禍,根本沒有勞動力,便讓他停了這一費力不賺錢的“產業”。沒成想,才過幾天,牛勁上來的郭經華就借政策“利好”反悔了。
民心齊,為改良他鄉學技
在遂川,雜交水稻制種歷史悠久,禾源鎮更是其中“佼佼者”。聽郭經華的兄長--曾兩赴海南島學習制種技術,71歲高齡的郭立新講述,早在1974年,為提高糧食產量,改良耕作的稻種,遂川縣農科所便派技術人員,到海南島試制雜交稻種。當時規模不大,共制2.7畝,3個組合,收種子50斤。
1976年,遂川縣擴大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必須集中制種才能滿足需要,縣里組織430多人的專業隊伍,再赴海南島,利用溫度、熱量指數高等先天優勢,冬春制種,歷時半年,2000多畝獲種13萬斤。此后,又于1981年11月又派出400余人。這兩次,郭立新都是其中一員。
郭立新說:“這段經歷確實刻骨銘心。天太熱不適應,睡不著,蚊子又大又多,每人負責的種田又多,‘趕花粉’(人工授粉)、‘剝穗苞’(人工幫拔穗),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如今身上的病根,便是當時落下的。不過,看到全縣用了我們制的稻種,怎么累都值得!”
氣候優,省基地落地禾源
通過兩次異地制種,不僅滿足了遂川縣的稻種需求,還培養了大批制種技術人員。禾源鎮地處丘陵,局地小氣候明顯,光照水汽等條件優越,非常適宜制種產業,自1979年起,在縣農業部門幫扶下,大力發展自制雜交稻種,不但滿足了本縣和周邊地區需求,還逐漸成為江西省小有名氣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省雜交水稻現場會和全國雜交水稻現場推進會,均曾在此召開。
此后,禾源利用各方優勢,大力推廣制種技術,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形式,進行良種繁殖培育和種植新技術試驗研究,頂峰時期,面積近七千畝,還參加過吉安地區的水稻常規良種與雜交良種區域化對比試驗。
鎮農技站長葉平生介紹:當時,家家忙著制種,戶戶曬日“趕花”,老少齊上陣,田中無閑人。一到收獲,收種站擠滿了人,大伙都笑開了顏。
嚴塘村渡田組馮嗣金,是雜交水稻制種大戶。他與無勞動力農戶流轉了25畝稻田,一季制稻種,一季種晚稻,既留有口糧,也增加收入。
“懵懵懂懂,清明浸種”,每年的3月15日前后,天涯、恵農、先農等種業公司代理商就會來到禾源,與各村合作社簽訂合同,種農們從合作社按每畝4斤母本,1斤父本標準領取,辛勞培育收獲后,再按驗收合同驗收,賣給種業公司。
馮嗣金說,“去年天氣不算太好,畝產400斤左右,技術員當場檢驗發芽率、純度、凈度和濕度,以6.8元/斤收購。制種雖然辛苦些,但全年制種收入也有6萬多元,比栽雙季稻更劃算!”
“種谷浸種較一般早稻要遲些,以便與揚花期錯開,保證純度和凈度……”講起流程,郭經華儼然是個老“莊稼漢”。他介紹,制種雖然是門精細活,但經過長期技術熏陶,禾源鎮老老少少都門兒清了。什么節氣該插秧,長第幾片稻葉該施肥,第幾片稻葉“割禾葉”、“趕稻花”,都有著近乎苛刻的技術規定,一旦違背規律,輕則減產,重則谷種發芽率、純度都受影響,那這季稻種算是白制了,公司不收。即便到了收割期也有嚴格規定,要及時收割曬干入庫,保證種谷不在禾穗上發芽。曬谷種時,最好用傳統竹曬墊,以免燙傷谷種芽孢,影響發芽率。
正是嚴苛到近乎“自虐”的耕作習慣,禾源鎮種子質量和制種技術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成為江西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之一。
春風起,打好種業翻身仗
正當禾源鎮制種產業順風順水時,一件糾紛,卻差點讓這項傳統行業遭遇“滅頂之災”。
2014年,一家種業公司與代理商簽訂《雜交水稻委托制種》合同書,委托生產雜交水稻種子,面積400來畝,收種80000斤,純度96%以上,凈度98%以上,發芽率80%以上,水分低于13%。制種地點僅限遂川縣禾源鎮。拿到合同后,代理商也與村簽訂了《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收購合同》,村里當即組織了50多位村民制種耕作。
也不知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公司以發芽率不達標退種,后又轉從商處理,但價格卻少了一半。為此,村民們委托律師打了一場長達3年之久的官司,雖多方協調妥善處理,卻著實挫傷了部分種農們的積極性,加之勞動力不足,陸續便有種農退出了這行。
腹內有食,碗里有飯,是千百年來百姓最樸素的愿望。
中國飯碗要盛中國糧食,禾源鎮高度重視,反復調研影響種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的環境和因素,并予以解決。通過合作社牽頭,各家換工,土地流轉,嘗試引進制種插秧機、無人機“趕花”等現代機械化操作……
此后,禾源鎮推出各項獎補優惠政策,極大調動制種積極性。這兩年,70%的村參與制種,面積1500多畝,產量250噸毛收入上千萬元,大大增加了農民家庭收入,它也和花崗巖、茶油、豆漿衣,成為四大富民產業。如今,正趁著鄉村振興的春風,打好種業翻身仗,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薄H~平生深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