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乳業龍頭搶占進口奶源 專家:應以國內為主
2014-04-11 18:1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導讀】國內乳業龍頭搶占進口奶源,去年液態奶進口量翻番。
央廣網財經北京4月1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說到乳制品,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點擔憂。從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國內乳企的質量就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即便是行業協會出面,也無法挽回人們的信任。
現在,國內乳企找到了一種新的搶占市場的辦法。伊利、蒙牛、光明等知名企業主動出擊,率先介入“進口奶”市場,試圖同國外廠商共同搶占高端進口奶份額。
光明乳業就剛剛發布公告,宣布和澳大利亞的Pactum 乳業集團簽訂加工協議,分析人士認為,光明乳業的一些產品將有可能在澳大利亞生產。
之前,伊利股份在去年11月宣布和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產商斯嘉達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蒙牛也通過公司第二大股東,來自丹麥的乳品企業愛氏晨曦積極地向外布局。
從國內乳企的最新動向來看,這次國內乳企海外布局的重點是常溫液態奶。
數據顯示,2011年液態奶進口量為4萬噸,2012年為9萬噸,2013年則達到18萬噸,也就是說,3年之間就已經翻了好幾倍。不過,18萬噸的液態奶進口量相比2000多萬噸國內消費量而言,占比依然較低。
有分析機構認為,液態奶在保質期,運輸、質量等環節,都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之所以乳企積極布局海外,目的是為了搶占先機,完全是戰略層面的考慮。
乳企積極布局海外,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話說回來,乳企為什么舍近求遠,則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從目前來看,生產規模小,質量不高,價格也不便宜,這就是乳企對國產奶源的普遍印象。能不能,又該不該讓國內乳企的產業鏈條全部回到國內,這個問題,不僅需要生產企業的回答,同時,也需要市場的檢驗。
在乳制品領域,之前我們關注比較多的是奶粉。國產奶粉的質量問題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陰影,但是進口奶粉的質量同樣也存在瑕疵。最近,幾大乳制品企業紛紛開始積極在海外布局常溫液態奶市場,為什么乳品企業會選擇這樣一個新領域,是否是一種戰略上的轉型?為什么會選擇這個時間點?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這應該是戰略轉型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與奶源有關。目前國內的規模養殖場奶源的開發已經到了極致,規模養殖場的產奶量難以進一步增長。主要是因為三聚氰氨事件以后,我們國家大型乳制品生產企業都紛紛投資建設大型的萬頭奶牛的牧場,通過規模養殖來提高牛奶的質量,但現在由于大型的養殖場奶牛的數量已經逼近當代世界乳產品生產技術的極限,因此會出現一些生產的管理、疫情、生態控制等等各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生產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除了規模養殖之外,還有一些散戶養殖,由于我們國家現在主推的是規模養殖,因此大批的散戶奶牛在生產過程當中得不到補貼,因此退出養殖的人也比較多的,散戶養殖的供給這一塊就不太充分。
而與國內奶源相比較,國外的奶源雖然在國外奶粉方面出現一些問題,但由于國外相關的生產企業和品牌商在危機公關方面做的比較好,因此消費者認為他們的品質還是比較信得過的。在國內奶源價格上升,國外的口碑又比較好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到海外尋找出路。
編輯:楊雁霞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