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31日消息(記者馬歆璐)據經濟之聲報道,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201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今年上半年,就業形勢繼續穩中向好,到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連續三個月低于5%,5、6月份是4.8%,這是2016年國家統計局建立全國勞動力月度調查制度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全球經濟經歷深刻調整、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就業形勢如何與就業政策的科學與否密切相關,我國始終堅持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持續推動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體系豐富完善。
2017年1月26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明確到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共計5000萬人以上,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要求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先后出臺《人力資源市場條例》、《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等一系列新政策,在財政、稅收、土地、融資等方面都有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門也聯合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
經濟之聲評論員王強:在去產能、調結構的背景下,就業持續取得好成績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密切相關。總體來說,中國特色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過去幾十年,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也在逐步形成完善當中。突出表現在:我們的產業政策選擇、績效評估等是以社會發展、就業優先為重要導向的,是以發展為前提的。就業創業的互動、重點人群的保障、人力市場供求的匹配、勞動者素質能力的提高以及保障支撐體系的完善構成了我們國家近些年來逐步探索、積極完善的就業政策促進體系。
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政府首先想到的是保就業。保就業先要穩增長,之后逐漸形成經濟增長與就業的良性互動,相關政策在實踐當中促進了整體就業形勢的穩定。
經濟之聲評論員王強:《“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提出加強重點群體就業保障能力。重點群體包括: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群體、特定群體、過剩產能職工安置。簡單說,就是以政策保障人人都有就業機會、有發展機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黨的十七大確立了充分就業的目標,十八大突出強調更高質量的就業,到了十九大強調的是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既要注重就業的規模,也要注重就業的質量,要保證兩個指標體系的完整,重點就要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因此,《“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當中,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的措施非常明確,要求根據他們在勞動市場當中的特點,多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具體措施。
經濟之聲評論員王強:近日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哪些新的舉措?對穩定就業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關系研究中心主任陶文忠:中國經濟在結構轉換的過程中,就業結構也發生了轉換。近些年,服務業、新經濟對整個就業的促進作用比較明顯。這個指導意見突出強調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因為從長遠看、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實體經濟是保證人民持續穩定就業的重要前提,這正是這個《意見》突出的亮點。
另外一個就是繼續在新經濟、新動能中找機會,大力發展平臺經濟、眾包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還有一個突出亮點,就是以農業農村的發展、新型城鎮化等措施,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和城鄉之間雙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