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莓茶,因原產地在澧水上游茅巖河地區,故得名“茅巖莓”(央廣網記者 鄧文輝 攝)
央廣網張家界9月11日消息(記者鄧文輝)9月10日,記者從2018張家界莓茶產業發展論壇上獲悉,幾年來,張家界永定區莓茶產業已成功帶動山區4000多戶農戶脫貧,成為貧困山區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渠道。未來五年內,永定區莓茶產業實現規模化種植10萬畝,到2023年底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以上。
論壇由湖南農業大學和中共張家界市永定區委員會、張家界市永定區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來自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等業內專家就莓茶歷史文化淵源、莓茶生產加工技術應用、莓茶健康知識等發表演講,從莓茶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莓茶標準化體系建設、茶旅融合發展、邁進鄉村振興新時代等方面提出了專業獨到的見解。會議現場,永定區人民政府與湖南農業大學簽訂莓茶產業發展(2018-2023年)戰略合作協議,張家界莓茶生產企業與銷售企業簽訂購銷協議。
永定區將莓茶成為貧困山區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渠道(央廣網記者 鄧文輝 攝)
據了解,張家界莓茶,是張家界市永定區最具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之一,因原產地在澧水上游茅巖河地區,故得名“茅巖莓”,又名莓茶、藤茶、觀音茶等,是一種藤本中草藥,其藥用有效部位總黃酮含量高達43.78%,有效成分二氫楊梅素含量高達28.46%,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總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中藥材,有“黃酮之王”美譽。土家族習用茅巖莓幼嫩莖葉當茶泡飲,具有清熱解毒等功效;蛉耆胨,用于治療黃疽型肝炎等病癥,被譽為“土家神茶”。
永定區將莓茶作為“一縣一特”的主導特色產業進行培育發展(央廣網記者 鄧文輝 攝)
近年來,永定區將莓茶作為“一縣一特”的主導特色產業進行培育發展,全區莓茶種植面積達5萬畝,其中人工種植面積3萬畝,野生面積2萬畝。2010年永定區“茅巖莓茶”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15年“茅巖莓”商標已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其產品已通過國家有機產品認證。2017年,永定區莓茶產業實現產值4.75億元。
莓茶經濟比較效益突出,當年種植、當年即可受益。按種植1畝計算,第二年鮮芽葉畝產可穩定在250公斤,2017年收購平均價為40元/公斤,畝產值達10000元以上,每畝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幾年來,實現近萬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為參與莓茶產業發展的農戶人均增收2000至4000元,成為貧困山區快速脫貧、穩定致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