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保定4月11日消息(記者王藝霖)4月9日,春意正濃的河北保定迎來了一場關于中國鄉村音樂的思想盛宴。中廣聯合會音樂委員會會長張宏光、第四屆中國大眾音樂協會主席王佑貴、亞洲愛樂國際樂團藝術總監黃立杰、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長李昌明等音樂界領軍人物齊聚古城,展開了一場跨越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座浸潤著燕趙古韻的城市,正以音樂為紐帶,編織著鄉村振興的文化圖景。
《中國·保定鄉村音樂大會》用音樂唱響古城保定(央廣網發 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供圖)
在“京津冀文化走廊”奏響鄉村新聲
“保定是河北梆子的發祥地,是《小白菜》《放風箏》的傳唱地,更是鄉村音樂人的沃土。”中廣聯合會音樂委員會會長張宏光的話語中,流淌著對保定音樂基因的熟稔。他點贊“鄉村音樂工坊”的實踐:“老藝人帶徒授藝,年輕人用《雄安新曲》《太行回聲》講述新故事,這正是傳統與創新的最佳注腳。”
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命題,張宏光提出“音樂+”的融合路徑:“鄉村音樂的舞臺不在音樂廳,而在麥田翻滾的鄉野、炊煙裊裊的村落。”他呼吁創作者走進田間地頭,用短視頻、AI等新工具擴大影響力,推動“音樂+旅游”“音樂+非遺”的深度融合,“當游客在白洋淀邊聽一曲新編漁歌,在冉莊地道戰遺址旁哼一段搖滾版河北梆子,文化的傳承就有了最生動的打開方式。”
在張宏光看來,保定的區位優勢與文化底蘊,使其成為“京津冀文化走廊”上的關鍵節點:“這里既有北方的雄渾,又有江南的靈秀,鄉村音樂的發展,必將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獨特的人文魅力。”
用“保定味道”烹制鄉村音樂新聲
“保定的驢肉火燒,要咬一口才懂它的煙火氣;保定的音樂,也得扎根泥土才能唱出真味道。”第四屆中國大眾音樂協會主席王佑貴一落座,便以美食喻音樂,道出了他對鄉村音樂創作的核心思考。這位曾以《春天的故事》譜寫時代旋律的作曲家,將目光投向保定的非遺文化與市井生活。
談及中國鄉村音樂的定義,王佑貴用“味精理論”打了個比方:“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保定老調的蒼勁韻律,就像烹飪中的調味料,需要與現代音樂‘食材’融合。”他以非洲音樂創作經驗為例,提到節奏與本土元素的嫁接:“在保定,若能提取雄縣古樂中的某個音階,與電子搖滾碰撞,或許能發酵出既傳統又先鋒的‘保定之聲’。”
面對記者關于“如何用音樂表達保定煙火氣”的提問,他笑言“壓力給到了保定人”:“成都的《成都》唱火了玉林路,汕頭的美食之歌讓牛肉丸出圈。保定的驢肉火燒若想‘聲’入人心,得先有本土詞曲作者寫出‘舌尖上的鄉愁’。”話音未落,他話鋒一轉透露“商業秘密”——已為保定鄉村音樂節創作新曲,雖未明示細節,卻強調,“要讓全國聽眾從音符中聞到驢肉火燒的香氣。”
臨別時,這位古稀之年的音樂家面對鏡頭鄭重宣言:“中國鄉村音樂從保定開始!”——這句鏗鏘有力的結語,恰似他為這片土地寫下的音樂注腳。
在歷史縱深中定義“中國鄉村音樂”
“美國鄉村音樂是對工業化的反思,而中國的鄉村音樂,承載的是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基因密碼。”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馮卓慧的學術視角,為鄉村音樂注入了歷史的厚度。他指出,保定的獨特性在于“英雄城市”與“音樂重鎮”的雙重氣質:“從古代燕趙悲歌到現代革命歌曲,這里的每一段旋律都回蕩著家國情懷。”
談及保定如何凸顯特色,他提出“文化根脈”理論:“冀中平原的傳統音樂,如雄縣古樂、定州秧歌,傳承千年不斷,這是保定的文化底氣。”
他建議,“非遺保護”要與“現代轉譯”的平衡,“我們不能把傳統音樂放進‘博物館’,而要讓它在生活中活起來——比如用說唱演繹保定老調,用沉浸式演出重現古樂場景,讓年輕人在互動中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根’。”
從美食聊到文化,馮卓慧的話語充滿人文關懷:“驢肉火燒的便捷與溫暖,恰似鄉村音樂的特質——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喚起鄉愁,也能連接未來。”
在泥土芬芳中尋找交響樂的“中國基因”
“交響樂不該只在金色大廳回響,更要飄蕩在麥浪翻滾的田野間。”亞洲愛樂國際樂團藝術總監黃立杰踏入保定首日,便直奔西大街品嘗驢肉火燒。在他看來,這道地方美食與鄉村音樂異曲同工:“驢肉火燒的層次感如同音樂織體,外酥里嫩的口感恰似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作為國際級樂團掌舵人,黃立杰對保定文化資源如數家珍,從直隸總督署的百年回響,到淮軍公所博物館的時空對話。他提出了“音樂考古”概念:“保定老調中保留著農耕文明的呼吸節奏,這些音律DNA應被解碼成現代交響語言。”
他特別提及古動物館的參觀體驗:“當萬年化石與當代音符相遇,或許能創作出講述華北平原地質史詩的交響詩。”
面對數字化浪潮,他主張“科技賦能但不替代”:“AI可以生成一段旋律,但土地的溫度、勞作的喘息,這些唯有親歷者才能捕捉。”他透露正籌劃將保定鄉村采風素材融入樂團巡演曲目,“讓維也納觀眾從交響樂中聽見白洋淀的槳聲”。
讓鄉村音樂每段旋律都飽含大地的深情
“鄉村音樂是老百姓用日子釀出來的歌謠,是田間地頭的是鍋碗瓢盆的節奏。”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長李昌明的開場白,為這場沙龍定下詩意基調。在他眼中,保定猶如一座未完全開采的“音樂富礦”。這里有國家級非遺保定老調的蒼涼唱腔,有清苑哈哈腔的詼諧韻律,還有涿州詩賦弦的文人雅致,一起構成了多元立體的聲景畫卷。
“就像保定籍藝術家閻肅創作的《敢問路在何方》《我愛祖國的藍天》等作品,字里行間都透著北方大地的雄渾與豪邁,這是鄉村文化為文藝作品賦予了精神底色。”李昌明說,保定的山水、人文、美食,都是最鮮活的創作素材。
“在清西陵神道彈奏古箏,讓600年古建成為天然共鳴箱;把河北梆子唱段與電子樂混搭,不是獵奇而是文化激活。”他特別提到2024年保定鄉村音樂大會上,《轅門斬子》選段令觀眾淚目的場景:“當‘楊六郎’的唱腔穿透露天劇場,星空下的每個人都成了傳統文化的承載體。”
“當每首歌曲都扎根土地,鄉村音樂就是世界聽懂中國的‘聲音名片’”。李昌明說,2025第二屆中國鄉村音樂大會錄制在即,河北保定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還有哪些音樂故事,值得全國人民來探尋。
當更多“帶著露珠、沾著泥土”的旋律從保定傳向世界,鄉村振興的文化覺醒,已然在燕趙大地奏響強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