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社會如何發展,家庭對于文明養成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16年12月12日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我省13個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稱號。2017年4月11日,我省召開省級文明家庭表彰大會,122個省級文明家庭受到表彰。他們中間,有的家庭敬老愛老、傳承孝道,有的家庭愛崗敬業、熱心公益,有的家庭積極助人、甘于奉獻……他們以實際行動闡釋了新時代家庭文明風尚和家風文化,以家庭的“小氣候”溫潤著整個社會的“大氣候”,成為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榜樣和標桿。
孝老愛親
用心弘揚傳統美德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家庭和睦、社會文明和諧的根本。
衡水市桃城區何莊鄉東滏陽村農民馬紅,前夫因病去世,留下一對老人和年幼的兒子。帶著前夫臨終時的托付,堅強的馬紅扛起了上有年邁公婆下有幼小兒子的家。她默默堅守,外出打工養活一家老小。她起早摸黑,擺地攤、打零工,每天過著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的辛勞日子。
2011年,她帶著公婆再嫁,與現任丈夫尹廣生共同撐起了一個有著6位老人、2個孩子的大家庭。一家人相親相愛、相互扶持,雖然日子并不寬裕,但一家人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
然而,這個家庭卻總是坎坷不斷。2012年底,馬紅前夫的父親張文起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昏迷7天、6次下病危通知書、22天在重癥監護室,馬紅一直照顧老人。在她細心的照料下,老人的身體狀況有了好轉。2014年,她前夫的母親突然去世,張文起也因腦梗住院治療。2016年12月11日,張文起腦梗再次發作,并發腸梗阻,病情惡化,被送入了重癥監護室。
“既然命運把我們一家人拴在了一起,我們就應該擔起家庭的擔子。”尹廣生說,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一家人今后越來越好。
馬紅對待沒有血緣關系的前夫父母情如至親,把苦難過成一首自強不息的勵志之歌。她和尹廣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跟馬紅家庭相比,郭迎春家庭沒有經歷這么多坎坷,但和馬紅家庭一樣,同樣在用心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為先”“和為貴”“學為高”“勤為本”,這是刻在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郭迎春家大門門匾上的12個大字。門匾刻得時間不長,但這些字卻早已刻在了郭家好幾代人的心上。
郭迎春家兄妹5人,先后考入大學,下一代的5個孩子也全都考上大學。這個大家庭現有碩士4名、博士1名。兄妹5人的5個小家庭不僅細心贍養父母,還互助友愛。
在這個家庭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妯娌姑嫂情同姐妹,婆媳翁婿視若親生,兄弟手足互幫互助,后輩孩子比學趕超,一家人謙恭禮讓,互敬互愛。
“家和萬事興”,這一古老而樸素的“警世恒言”,在郭迎春家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敬業誠信
家庭事業比翼齊飛
良好的家風不僅是家庭和睦的保障,而且也不斷給家庭成員補充著奮進的正能量。
走進楊普的家,雖然房子不大,但收拾得十分整潔。楊普是石家莊常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紡織女工。她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學苦練、勇于創新,由一名普通的織布擋車工成為全國2000萬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
她榮獲了全國勞模、中國紡織行業創新人物、省市金牌工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以及享有中國工人院士美譽的“中華技能大獎”等諸多榮譽,企業以她的名字命名創立并由其主持工作的“楊普創新工作室”每年為企業創效360多萬元。
在楊普心中,所有的成績與光環都與愛人聶子明的支持與理解分不開。“子明不善言談,卻用行動實實在在地支持著我。”楊普單位大門外,昏黃的路燈下,總有聶子明熟悉的身影在等待;楊普深夜伏案思考難題時,總有聶子明為她端來熱氣騰騰的牛奶;楊普遇到失敗時,聶子明溫暖的眼神和安慰的話語是她最大的支撐。
這對夫妻,結婚十年來,互相支持,共同成長,他們愛崗敬業,不斷進步,做到了家庭和事業的比翼齊飛。
楊普夫婦以家庭和睦成就了事業,而張洪瑞則用事業改變了家風。
現任黃驊市信譽樓百貨集團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的張洪瑞,有一個和諧、幸福的十二口之家。1984年創辦“信譽樓”以來,誠信就成為了他不變的追求。
三十多年來,他堅信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無信不立,大商不奸。堅持不搞促銷,不打價格戰,以誠信經營的原生態法則,秉承“切實為所有利益相關者著想”的宗旨,成就事業,成就他人,為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張洪瑞也因此榮獲了黃驊市“鄉賢典范”,滄州市“十大好人、能人”,河北省優秀企業家,全國商業道德委員會“重商德、守信譽建設者”“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在一般人看來,子承父業、家財萬貫意味著成功人生。而在張洪瑞心中卻有著別樣的風景。張洪瑞不把公司、財產留給后代,鍛煉晚輩獨立自強的能力與品行,留下了更寶貴的無形財富——家風。張洪瑞說:“這就是成功。”
無私奉獻
傳遞人間大愛
在全國和省級文明家庭中,有這樣一類家庭,他們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超越了對待自己。他們弘揚著一種時代精神——無私奉獻。
臧嵐家庭就是這樣的家庭。
家住唐山市路北區缸窯街道榮華樓社區的臧嵐,2001年從華北油泵廠醫務室的崗位退休后,成了一名社區志愿者。自此,臧嵐走上了她的公益之路。誰家有人頭疼腦熱,無論白天黑夜,她總是隨叫隨到。
16年來,她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8000小時,為4000余人次義診,從沒有一次誤診。
丈夫劉成剛也與她一起做好事,他們從退休金中拿出錢資助貧困孩子,積極捐款捐物。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社區貧困和低保家庭的孩子們都能收到一份禮物——臧嵐夫婦送給孩子們的書。
臧嵐家中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和獎杯——“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個人)獎”“河北省慈善人物獎”“唐山市首屆道德模范”“中國優秀紅十字志愿者”。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十幾年來,臧嵐用熱情踐行著她“只要活著,就要為社會、為他人奉獻”的諾言。
臧嵐總說:“能用我的一技之長為群眾服務,我很快樂。”而和臧嵐一樣,林秀貞也有一顆助人之心。
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的林秀貞,40年來,先后為6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資助了20多名貧困學生,在自家工廠安排了14名殘疾人就業。林秀貞不忘長輩教誨,多出善心,多做好事,用言行教育子女,把自己的小家建設得和和睦睦,獲得村民的一致稱贊。
“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如今,年逾古稀的林秀貞依舊沒有停下腳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上。林秀貞家庭為鄉聯小捐資修繕教室、添置桌椅,為村里修路、打井、安裝路燈。幾十年來,他們捐資近70萬元……
心懷大愛、無私奉獻的周汝珍家庭;情如至親、義務贍養老人的王臘旭家庭;傳承烈士遺志,恪守紅色家風的成千珍家庭;照顧弟妹、勤勞致富的劉長英家庭;經營大“家”、帶領鄉親過好日子的王煥榮家庭;伉儷同心、造富山鄉的李保國家庭;書香浸潤、詩書傳家的張麗鈞家庭……這些全國文明家庭,都在平凡的生活中書寫了不平凡的故事。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闡釋了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的重要意義,讓愛家敬業、崇德向善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燕趙大地蔚然成風。 記者 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