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力打造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秀美的西湖與城市建筑融為一體。
綠樹蔥蘢的東莞黃牛埔森林公園是“拜客們”騎車的好去處。
佛山推進河涌整治,治理后的汾江舉行龍舟競逐。
據南方日報報道,這是一片率先發展的經濟熱土,這是一處生機盎然的綠色家園。
經濟要增長,環境要改善,實屬不易。對于全國人口、經濟總量第一大省廣東來說,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環境協調的綠色發展之道,這更是一份使命與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不斷取得綠色發展新成效,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71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7.95萬億元,年均增長8.0%,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總體改善。2015年、2016年全省空氣質量連續兩年實現整體達標,全省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9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處于全國第二低位。
戰略謀劃推進綠色發展
把生態環保放在突出位置,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統籌推進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搶占綠色發展制高點,實施環境保護源頭控制。
近日,兩則“綠色”新聞引發人們關注:
9月27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工作方案》,強調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高標準推進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集中力量在韶關、清遠打造連片的、規模較大的生態保護區,筑牢粵北生態屏障。
8月20日在粵東實地調研后,省政府部署要求省市合力、科學謀劃、加快推動,實施韓江、榕江、練江流域間水系連通工程,有效改善粵東水生態環境。
兩項重大戰略決策與部署,不僅為當地環境質量改善、群眾幸福指數提高帶來“福音”,也為粵北、粵東區域及全省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提供堅實保障。
從醞釀到決策,從調研到部署,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兩項重大戰略決策與部署,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
2014至2015年,短短兩年間,省委多次現場推動解決貴嶼環境歷史遺留問題。去年底至今年初,先后2次在茅洲河、石馬河流域檢查重污染河流治理工作,強調加快補齊水環境短板。今年5月2日、6月19日,先后2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8至9月,省政府在珠三角、粵東、粵西等地實地調研國考斷面及黑臭水體整治工作,要求著力打好“治水攻堅戰”。從7月開始,省環保督查專報每月被批轉至各地市委書記、市長,強力推動解決各地重點環境問題。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省有21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占全省陸地面積的25.3%;在全國率先建立實施生態嚴格控制區空間管制政策,控制區內嚴禁一切開發建設。
堅持差別化發展戰略,在推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過程中,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實施資源能源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區內禁止新建燃煤燃油電廠,各市城區和近郊原則上不安排大氣環境影響大的項目,并對石化、鋼鐵等行業提出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在推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過程中,強調堅守生態環保底線,在盡可能保持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建設;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強調集中發展工業園區,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
此外,在全面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脫貧攻堅戰等重大戰略部署中,都充分強調要突出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判斷和評價各地各部門的工作。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不懈努力,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標志性轉變,廣東綠色發展再次勇立潮頭。2016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2.1%,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比重,從2008年39.8%提高到49.3%。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增強了區域經濟競爭力,也從源頭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總量!笆濉逼陂g,廣東節能減排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別下降44.7%、43.5%、46.3。%、49.9%。廣東萬元GDP能耗由2000年的0.88噸標準煤/萬元降至2014年的0.49噸標準煤/萬元,降幅超40%,居全國第二低位。與此同時,全省能源消耗結構也不斷優化。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40.5%。廣東不僅是國內西電東送最大的受端市場,也是國內核電用量最大省,還是全國天然氣使用量最大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清潔能源使用增加,一減一增,為區域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提供了保障,也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2016年9月26日,廣東省政府與環境保護部簽訂共建珠江三角洲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合作協議,朝著綠色發展的更高目標不斷前行。根據協議確定的省部合作目標,“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現代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格局和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率先成為綠色空間合理、綠色經濟發達、綠色環境優美、綠色人文繁榮、綠色制度創新的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輻射帶動粵東西北地區實現經濟和環境跨越協調發展,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經驗和借鑒!苯,珠海市、惠州市、深圳市鹽田區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河源市東源縣入選全國首批1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最嚴制度鑄就法治環保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剛性考核來保障,再嚴的法律也需要嚴格執法來落實。既督政也督企,法治環保的提升為推進法治廣東貢獻力量,為建設美麗廣東保駕護航。
“請問區長,河涌何日才能不黑不臭”“工業園的臭味是怎么回事”……
2016年4月21日,深圳市委黨校禮堂,“深圳市2016年度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現場陳述會”舉行。臺下陪審團問題不斷,臺上“一把手”紅臉出汗,現場氣氛緊張而嚴肅——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大考”。
2013年,深圳市將已經開展了6年的環保實績考核“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一年一考,由人大代表、環保專家、市民和各轄區居民等代表組成評審團,對全市各區政府、主要市直部門、相關重點企業等被考核單位進行現場評審和打分,以剛性的考核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地”,此舉在全國首開先河。
地方黨委政府是環境保護責任主體,相關政府部門承擔相應環保監管職責。緊緊牽住這些“牛鼻子”,將各項環境監管工作、環境治理任務、環境保護制度落實到位。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剛性考核來保障。五年來,廣東不斷探索創新生態文明考核體制機制,建立最嚴格的環保制度,實施更嚴厲的責任追究,將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落到實處。
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東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對損害生態環境的黨政領導干部實行終身追責。
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嚴格落實整改,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分解制定43項整改任務、256項具體措施清單,并將責任落實到市到崗到人。10月9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議強調,要持續用力抓好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落實,積極主動,真抓實干,切實把存在的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推動我省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
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省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今年9月初進駐汕頭市、揭陽市啟動首批省級環保督察,兩年時間內完成對全省各地市的首輪督察。
各地也加快督政頂層設計,建立起全鏈條的環保行政責任體系。
佛山市出臺《佛山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實施辦法》,升格調整環境保護委員會,由市委書記和市長共同擔任主任。肇慶、江門、清遠、揭陽……也紛紛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完善各級黨委政府負總責,各部門各司其責、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大環保格局。
同時,以嚴格的考核問責倒逼責任落實。佛山建立起“督辦、掛牌督辦、市委書記市長環保督查令”三級遞進的環保問責體系;江門實施《江門市潭江流域河長責任制實施方案》,嚴格考核各級河長責任;清遠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環保第三方考核……動真碰硬,令行禁止的綠色指揮棒逐步成型。
“全部蹲下!不許動!”2016年11月9日上午10時,汕頭市潮陽區陳店鎮某內衣飾品加工廠,由環保部門統一指揮調度的十余名身穿制服的公安特警沖入房內,將環境違法作業人員逮個正著。
環保監督既要督政也要督企。企業排污單位是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管住了這些“污染源”,治理才能見實效。五年來,廣東不斷提升法治環保水平,創新地方立法、嚴格環保執法,為推進法治廣東貢獻力量,為建設美麗廣東保駕護航。
設立跨行政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實施人廠“雙罰制”……2015年7月1日,《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新《環保法》施行后,全國范圍內首部與之配套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
《江門市潭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汕尾市水環境保護條例》……自2016年3月起,廣東17個新獲得地方立法權的地級市,紛紛聚焦水環境立法,開創了全省依法保護水環境的新局面。
再嚴的法律也需要嚴格執法來落實。2013年以來,全省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69764宗,罰款金額約23億元,各項執法數據始終位居全國前列。今年6月1日起,“廣東環保史上最大規模的省級專項督查”啟動,全省抽調20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廣州、佛山等9市開展為期9個月18輪次的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專項督查。在省級專項督查示范下,各地也紛紛行動,初步形成了“聯合行動、交叉檢查、高位推動、形成常態”的環境執法新格局。
環保與公安、檢察、法院、工商等聯合執法不斷深化,“守法經營、持證排污”已成共識,“依法治污、違法嚴懲”漸成常態,“把環境保護納入生產成本”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正在形成。2013年以來,全省累計移送涉嫌污染環境犯罪案件867宗,移送行政拘留案件317宗。廣州、深圳、汕頭、佛山、肇慶等全省過半地市成立了環保警察,東莞市成立全國首個環保巡回檢察室,順德區在全省首設“環保巡回法庭”。環保信用體系、黑名單制度、聯合懲戒機制,讓環保失信企業寸步難行。
實干爭先踐行民生環保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為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目標,全力以赴打好“藍天保衛戰”“治水攻堅戰”“土壤防御戰”,建設美麗鄉村。
天空明澈,白云朵朵,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廣東藍”再次刷爆微信朋友圈。藍天白云下一張張笑臉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珠三角地區在全國三個大氣污染重點防控區率先整體達標,創建了國家重點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的成功模式。廣東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認為“為全國大氣污染治理樹立了標桿,增強了信心!
——謀劃早。從率先發布PM2.5到建成我國第一個大氣超級監測站,到率先全國實施環保分類標志到率先出臺印刷、表面涂裝、家具、制鞋集裝箱等行業VOCs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再到率先實施大氣主要污染物“倍量替代”等,廣東治氣始終謀劃早一步,為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率先取得成效奠定了良好基礎。
——措施硬。廣東結構調整和污染減排動真格。提前超額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超額完成冶煉、水泥、造紙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任務,超額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平均每年完成3000余個大氣污染治理項目。
——治理細。強化環保、氣象等空氣質量會商,推進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適時調整治理策略。中山集中噴漆的“共性工廠”,為當地家具行業VOCs排放治理提供了有效出路;惠州殼牌石油、中海煉油開展的全廠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工作,每年可減少大量VOCs排放……廣東大氣治理邁向“精準治污、精細管理、全面達標、穩定達標”新階段。
“這是水質感官最好的一次!”今年7月,廣東省人大代表視察練江整治工作時感慨地說。監測數據顯示,上半年練江普寧、汕頭交界的青洋山橋斷面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濃度均值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53.9%、25.5%、61.9%。
流域內各市、縣(區)以破釜沉舟之勢掀起的新一輪練江整治,為曾經的“死河”帶來了生機。位于上游的普寧市,通過淘汰與核減“雙管齊下”,僅今年上半年便集中削減印染企業產能逾6成,使得練江流域工業廢水日排放量由25萬噸減至8.5萬噸。
練江整治是新時期廣東治水的一個縮影。隨著《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廣東省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實施以及重污染流域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全面鋪開,廣東治水攻堅步伐不斷提速……
——治水規格更高端。成立珠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構建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省、市、縣、鎮、村五級河長體系,全省境內江河湖庫也全面推行河長制。
——治水投入更有力。狠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省已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54座,處理能力達2448萬噸/日,居全國首位。新修訂的《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2017—2020年)》,計劃治水總投資約1800億元。深圳、佛山、東莞等市以截污次支管網建設為重點,掀起新一輪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熱潮,其中深圳市僅今年上半年全市便新增配套管網830多公里。全省243個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135個。
——治水措施更科學!跋到y治水、掛圖作戰”成為廣東新一輪治水的主要經驗和有效做法。探索實施“互聯網重點流域綜合整治”,構建水環境綜合整治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為治水插上科學的翅膀。
博羅縣橫河鎮學龍村,潔凈的水泥路兩旁,粉紅鮮艷的紫荊花掛滿枝頭,不遠處便是大片的竹林。風一吹,清脆的響聲迎風入耳。
自2013年起惠州市持續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三大行動,突出抓好農村污水、生活垃圾和生態環境治理,令廣大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今后十年內該市1043個村將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廣東要美鄉村必須美。為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廣東以生態示范創建為抓手,大力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整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笆濉逼陂g,廣東省環境保護廳累計安排環保專項資金約6.2億元,支持417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整治行政村1576個,受益人口約493萬人。2016年,又安排3.51億元環保專項資金,重點支持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縣以及96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全省已完成815個建制村的農村環境整治。
積極推進土壤和重金屬污染治理。韶關以大寶山礦等重點防控區為突破口,加快了全市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進程,投入各項工程治理及生態修復資金16.65億元,大量削減了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重金屬污染防治實現突圍。韶關大寶山、汕頭貴嶼、清遠龍塘等歷史遺留環境問題整治取得突破性進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廣東將繼續砥礪前行,繼續探索經濟環境協調發展之道,實現更多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奇跡”,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