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刺檸吉生產車間里,王明英正在忙碌著。

  “月收入3600元,日子好多了。”易地搬遷后,王明英的新家就在刺檸吉生產工廠對面,既方便工作也方便照顧家人,她家在2019年也完成了脫貧。

  在廣西百色,“圳品”認證+線上銷售打通快速通道,讓優質農產品走進大灣區的菜籃子、果籃子,再也不愁“養在深山人未識”;在四川涼山,佛山援建的安全住房圓了超過4.1萬名貧困戶的安居夢;在云南昭通,31個東莞援建的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脫貧攻堅戰以來,廣東把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按照“中央要求、當地所需、廣東所能”,擔最重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交最靚的答卷,對口幫扶廣西、四川、貴州、云南4省(區)14個市州,幫扶93個貧困縣摘帽、9747個貧困村出列、5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助力被幫扶地區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歐志葵

 

  387萬人——

  吸納中西部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

  “只要我還外出務工一天,就一定會多帶領家鄉的群眾跟我一起出來掙錢!泵鎸V州扶貧協作工作人員的來訪,平時不善言辭的張樹堂極力表達了對就業扶貧的支持。

  張樹堂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者密鎮的一名外出務工“帶頭能人”,現為廣州市安美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環衛工人主管,在他的帶動下,每年有50余名鄉親跟隨他到廣州從事環衛、綠化、保潔等工作,實現就業增收致富。

  身患殘疾的呂金梅,是江門豪爵摩托配件有限公司的車間骨干。在江門鶴山市,和她一樣身患殘疾的員工還有37人,他們都來自700多公里外的廣西崇左市龍州縣。

  4年前,粵桂扶貧協作升級,江門鶴山市與廣西龍州縣建立扶貧協作關系,兩地探索搭建殘疾人就業服務平臺,帶動龍州縣殘疾人到廣東就業,梅姐得以走出家門。

  張樹堂、呂金梅是無數就業扶貧受益者中的代表。脫貧攻堅戰以來,廣東堅持將就業扶貧作為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中之重,累計吸納387萬中西部地區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

 

  13710家企業——

  引導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

  每逢刺梨花開花季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茶香村便花香四溢。山坡上、田壟間,一棚棚刺梨花姹紫嫣紅,裝點著美輪美奐的鄉村。

  東西部扶貧協作讓刺梨走出深山,也讓當地老百姓有了新盼頭。自廣藥集團幫扶刺梨產業以來,貴州刺梨生產加工企業銷售同比提高30%以上,刺檸吉系列產品2019年銷售達1億元、2020年銷售破5億元,帶動了貴州刺梨產業蓬勃發展。目前,貴州刺梨種植面積已超200萬畝,刺梨種植受益農戶6.5萬戶、21.7萬人,戶均增收7000元。

  烏蒙山深處,位于云南昭通昭陽區的滇粵產業園里,集聚了來自東莞的12家電子信息企業,覆蓋了電源、顯示屏、攝像等多個產業環節。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的昭通,生產出了第一部手機、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器……在東莞的幫扶下,昭通演繹著產業振興的新故事。

  充分利用被幫扶地的豐富資源,通過產業幫扶,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這是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關鍵一招。廣東累計引導經濟實力強、輻射作用大、帶動效果好的13710家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實際投資額3622億元,共建產業園147個,通過吸納就業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127萬貧困人口增收。

 

  645億元——

  三年來動員社會各界消費扶貧

  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是“中國筇竹之鄉”。然而,鮮筍易過期變質。“鮮筍不出山”限制了大關高原筍的市場價值。

  為解鮮筍難題,依托中山參與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機制,中山火炬開發區健康基地投資2400萬元,助力大關建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加工物流基地。

  這一基地可為全國提供標準化的冷鏈配送服務,打通了鮮筍的“出山路”,讓其在珠三角找到全新的消費市場。

  云南怒江,來自珠海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力量,帶動以往藏在深山里的羊肚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大海。

  廣東湛江和廣西柳州兩市攜手努力,讓當地苗繡等獨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得以走出大山、跨過大河,成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廣東圍繞形成“全產業鏈”體系化的消費扶貧模式,創新建立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創新推動扶貧協作產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創新成立省市兩級消費扶貧工作專班,創新將廣東“6·30”扶貧濟困日活動引入消費扶貧,動員廣大干部和社會各界“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營造“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的社會扶貧新氛圍。近三年,累計實現消費扶貧金額6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