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近日,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中心醫院”)接診了一名無故便血的1歲女嬰,此前她曾在當地醫院接受了多項檢查,都沒有發現明確病因。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為其檢查后,發現為腸管發育畸形,并采用腹腔鏡手術清除了病灶。
主刀醫生是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鐘洪才,據他介紹,患者小琳(化名)已經1歲多了,平日里活潑、可愛、健康。可不久前的一天,在既沒有受傷,也沒有吃錯食物的情況下,小琳無緣無故開始排出大量暗紅色血便,過程中她既沒有哭鬧,也沒有發熱等不適的癥狀。小琳的父母慌了,立即將她送往當地醫院。住院后,小琳接受了不少檢查,卻什么也沒查出來。當地醫師也不敢大意,趕緊囑咐家長將小琳送往市中心人民醫院。
急診的值班醫生接診后,詳細了解了患兒的病情、發病經過及在外院所做的檢查,隨后為小琳安排了一系列檢查——按以往經驗,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較大量的血便,病變位置在消化道,有可能在大腸、小腸。
可是,在這一系列的胃鏡、腸鏡檢查中,均未發現病變。同時,小琳在住院過程中又出現了一次較大量的便血,幾近休克,經醫師及時處理,才總算脫離了危險。
鐘洪才聽說了小琳間歇性大量便血的情況后,開始懷疑她可能出現了腸道的畸形病變(如Meckel憩室、腸重復畸形)。目前這類疾病的診斷還有一定困難,由于小腸蜿蜒迂曲盤于腹中,一般檢查難以發現病變,所以這一類疾病確診率較低,往往做了很多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
鐘洪才介紹道,對于這種疾病,目前一般有兩種檢查方法可以采用:一種是核素掃描,這種方法的陽性發現率達70%—80%;另外一種是腹腔鏡探查方法,獲得診斷的同時可以進行相應治療。他緊急為小琳安排了核素掃描,結果提示腹腔腸管有異位胃粘膜顯像。與患兒家長充分溝通后,鐘洪才決定采用腹腔鏡做進一步探查。果然,在腔鏡下藏于小腸腸管中的病變終于被“照妖鏡”照出了原形——離回盲部60cm的小腸見一突起,大小約5cm×4cm×2cm,原來小琳患上的是Meckel憩室、小腸重復畸形。
這種病屬于腸管發育畸形的一種,有可能出現炎癥、穿孔、出血、癌變等并發癥,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以往的做法是在患者腹部開一個較大的切口,通過切口探查病灶,但對于僅有1歲的小琳來說,這無疑會給她帶來較大的手術創傷。不過,如今這類手術已經可以做到微創,據鐘洪才介紹,自從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將小兒腹腔鏡技術應用于腹部外科手術以來,只需要在患兒腹部切一個很小的切口,借助腔鏡的光源及放大作用,就可以同時對患兒進行檢查診斷和手術切除病灶,使患兒的手術損傷大大降低。此外,通過市中心醫院最近引進的恒溫高清腹腔鏡系統,患兒的內環境更加穩態,這使得患兒接受治療時更加安全。
據市中心醫院最新消息,日前,小琳已經順利地接受了腹腔鏡手術,病灶被有效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