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網報道,在廣州科韻路段最南端,一個深凹的“大坑”被重重圍起。這里下沉的面積達到608平方米,深18米,儼如“地宮”。里面由棚架、鋼筋水泥交織建造的支架已經初顯規模,工人在這鋼鐵“叢林”里緊鑼密鼓地施工中。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廣州將要建造一條全長達48千米的環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下簡稱“環城地下管廊”)。該項目為全國首個在中心城區建設的管廊項目,自去年10月起已與廣州地鐵十一號線同時動工,預計投資額超過60億元,2022年底完工。建成以后,它將可能成為廣州規模最大的地下環繞隧道,直通天河、白云、荔灣、越秀、海珠5個區,成為廣州5區集電力、通信以及供水為一體的運輸“生命線”。而目前在建的科韻路段,是整個環城地下綜合管廊的一條支線,主要服務于廣州國際金融城。
說起地下管廊,或許人們還有點陌生,然而它早已不是新事物了。在美國動作片中常出現的管道空間打斗場景,很多正是在地下管廊拍攝的。然而,地下管廊的內部有些什么?城市中的地下管廊有什么作用?近日,記者來到科韻路段的施工現場,預先窺探了廣州“環城地下管廊”的模樣。
管廊長什么樣?
外表是巨型圓管
內部有4小房間
負責該項目的廣州軌道交通建設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部長郭廣才,在現場向記者介紹,環城地下綜合管廊主要沿地鐵十一號線建設,全長為48千米,其中環繞廣州5個區的主線長度為44.9千米,設置46個可出地面的工作井,與十一號線地鐵站合建的有24座,另外作為支線的科韻路段長為3.1千米,設置4個出地面工作井。
記者從三維動圖中看到,管廊外表是一條巨型圓管,它的內徑5.4米,外徑6米,郭廣才透露,這次建造的管廊首次采用圓體空間,而不再是慣常用的矩形體,這主要是由于在老城區挖掘對市民生活出行帶來極大的干擾,采用盾構法暗挖圓形隧道,可減少對城市的影響。而在管廊的內部,安裝的橫豎兩甲板,平等把圓體空間劃分成上下左右四個扇形小房間,上半部兩個房間是電力艙,主要安裝電力管線;下半部分為綜合艙,水管線走在中間、通信管線在兩側通行。
據悉,入廊管線主要為供電、供水和通訊。電纜主要為220千伏和110千伏,將會串聯起廣州5個區11座現有變電站和3座規劃中的變電站;安裝的供水管管徑達1600mm,可容納超大水量,形成供水的高速通道;而通訊的管道由于布置靈活、適應性強,也將在管廊中占得“一席之地”。
此外,為了在這綿長的管道中不至于迷路,管廊內部也如地表公路一樣,每隔20米設置一個里程標識,在交叉口和連接通道前還設置了方向標識。而各條管線要每隔80米就設置一處管線標牌,避免混淆。
建廊有何難?
深埋36米 穿越老城橫渡珠江
作為全國首條環繞中心城區的地下管廊,建設有何難點?郭廣才戲稱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既要遁地也要潛水”。不同于大學城等新區建設地下管廊,施工環境好,可以“大刀闊斧”挖掘施工,歷經廣州五個老城區的“大環線”地下管廊,需要巧妙地躲避地下原有和規劃中的10多條地鐵線路、高架橋和高速公路的橋樁,這要求規劃者在初期對兩者的路線都作出高度精密的計算。記者在三維動圖中看到,管廊在地下的延伸并非直路,而是在不斷高低起伏、蜿蜒曲折中前進。
郭廣才介紹,整個地下管廊的深埋度最淺為4米,最深達到36.6米,與廣州17條地鐵線路均有交錯,平衡交錯點多達34處,其中最小距離出現在云臺花園站到田心村站區間,僅為0.375米,可謂與地鐵線驚險地“擦肩而過”。此外,環城地下管廊在如意坊至芳村、鶴洞東至南石路、琶洲至天河等地三次遭遇珠江支流,需要“潛水橫渡”。據悉,管廊將以海底隧道形式在珠江底下穿過,潛水最深出現在如意坊至芳村一帶,深度達35米,為工程建造帶來極大考驗。
管廊有何用?
“馬路拉鏈”將減少 不能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郭廣才表示,城市懸空式電線極容易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如臺風天氣造成區域停電等,電線的意外脫落以及電線桿傾倒也常使居民遭遇危險。而讓城市電路在地下綜合管廊通過,可以加強電路輸送的抗震能力,增加電力的穩定性,讓電路輸送即使在臺風天也可以安然無恙,同時,也可為已經擁擠的老城盤活出更多可利用的土地空間。
此外,地下管廊的建造還可以解決“馬路拉鏈”的問題。郭廣才表示,在過去,流轉于千家萬戶的水電燃氣輸送公用管道多由管線單位具體負責,各自在馬路上施工開挖,容易造成交通擠塞,也讓道路常被“開膛破肚”,打造統一的地下管廊,將會解決過去雜亂無章的埋線亂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環城地下管廊的建設并沒有把城市排水管道納入考量,因此其并不能解決城市內部洪澇問題。郭廣才解釋,由于這次的綜合管廊項目縱坡和深埋差異大,排水攀坡所需的成本高,排水入廊并“不劃算”,因此最終把其排除在外。
未來怎么管?
24小時監控 智能機器人巡查
與過去的地下綜合管廊相比,正在規劃中的這條環城綜合管廊正洋溢著滿滿的“科技元素”。據悉,過去綜合管廊的安全探查基本全靠人工,維修人員需要定期進入管廊進行實地考查和維修。而未來的環城地下管廊,則完全采用智能機器人進行巡查。郭廣才介紹,在管廊建成以后,將會在內安裝一條小型軌道,供智能機器人游走,它將會集溫度、氧氣、煙霧等指數監測功能于一身,如士兵一般環著地下管廊來回“巡邏”,只要發現有指數異常,就會立刻發出報警。
而未來環城綜合管廊全線建成之時,位于上涌公園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3層監控中心也將同步落成,這是環城綜合管廊的主監控中心。它將會通過錄像隨時監控地下管廊的環境,并接收機器人傳輸回來的信息,實現24小時全天候智能探查。
環城地下管廊將會采用PPP集資模式,建成以后將會采取強制入廊措施,規定在已建管廊區域不得再開挖管道。而管線單位需要上交一部分管廊建造費用作為入廊費,并實現統一管理。郭廣才有信心地表示,環城綜合管廊未來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但經濟效益不會過高,畢竟“綜合管廊的建造,從來都是公共利益遠大于經濟效益”。
背景
廣東將建至少1000公里的地下管廊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這意味著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正式從地方嘗試上升到了全國統一試點階段。2016年6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出臺《廣東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未來3年的目標:到2020年,全省建成不少于1000公里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基本解決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
據介紹,截至2016年12月底,廣東省新開工建設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為187 .62公里,分布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韶關、陽江等7個城市。其中廣州新開工的綜合管廊有8個,總長97公里,占了全省總長度的的一半以上,其中包括了廣花公路管廊、天河智慧城管廊、南沙明珠灣區靈山島尖、福山產業園以及廣州中心城區地下管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