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愿意做個“老學生”
2014-11-03 11:14:00 來源: 說兩句 分享到:
編者按:在2011年4月四川綿陽舉辦的被首次列入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序列的“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的活動現場,共有四場展演和一場頒獎晚會及論壇,每場活動的錄制時間都有180分鐘的時長。在觀眾席中有一位老人,自始至終出席了5場活動并頒獎,還在論壇上作了20分鐘題為《提倡原生態民歌與“五!薄返闹黝}演講,他就是時任中國文學藝術屆聯合會名譽主席、《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書》全國總編委會總主編,已經95歲高齡的周巍峙先生。在活動籌備期間,導演組拜訪周老,談及關于原生態民歌一詞的稱謂時,老人家明確指出:“原生態音樂、原生態民歌這個詞起得非常好,文化如果不成態,那就不叫文化!2014年9月12日凌晨4時34分,被譽為“筑起中國民間文藝萬里長城”的周巍峙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本期卷首語將他老人家當年在本刊發表的《 原生態民歌與“五保”》一文部分內容再次摘編刊登,以此表達我們對周老崇高的敬意和永遠的懷念!
原生態民歌與“五!
提倡原生態民歌表演的重要意義我簡單歸納為“五!保@“五!笔恰氨4妗薄氨3帧薄氨Wo”“保證”和“保養”。
首先是有利于保存。中國民歌有幾千年傳承的歷史,我們不能忽視這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民間文藝優秀傳統。由于歷史原因,特別是“四人幫”的肆意破壞,民族民間文藝受到很大的摧殘,很大的損失,瀕于消亡。為了對民族民間文藝遺產的搶救,我們編輯出版了《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十大集成志書》,其中就包括《中國民間民歌集成》,是由廣大音樂工作者親自向民歌手及民間藝人收集記錄的原生態民歌,進行分類、研究、整理出版。我們收集、出版各民族各地方民歌不僅為了保存保護文化遺產,而是要演唱、發展,這才能發揮更大作用。民歌的保存要有群眾性。要調動民間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引起大家的重視,大家重視了才更能注意保存和發展這種文化的創造力。不重視民歌保存和發展,它必然要衰落、要消失,這樣損失就大了。
第二是有利于保持各民族的民歌特色和地方特色。各地的民歌本身就是當地的一枝花,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也是各族民歌的根基和基礎。民歌可以在此基礎上發展,在長詩、史詩、民歌可以發展成合唱。通過西洋風格來唱民歌也有其特色,這個我們不否定,但都用西洋化來演唱就不行了。通俗、西洋歌曲對民歌的沖擊我們倒不怕,怕就怕有些專家認為民歌落后,提出只有用西洋唱法加以改造才能實現所謂“現代化”的主張,“改造了,統一了”都“洋化了”,失去了民間文藝發展的基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風格都不是單一化的,是多樣式、多色彩的,這樣才能保持其藝術性,才能受到廣大觀眾、讀者的歡迎和欣賞。假設這個藝術形式就是一個色彩,那么只要有少數歌唱家就可代表了,那么,13億人民的需要怎么能滿足呢?一首歌曲、一個作曲家能保持自己的獨特風格才能存在,才能發展。百花齊放要依靠多樣性的存在和交流.
第三是保護。我們要以人為本,讓人民充分享受他的權利。原生態民歌的表現也是這方面的表現。中國有56個民族,聽不到各民族的聲音是不行的。如何讓少數民族保護其本民族的特色,使其有權益、有條件來表現自己的特有風采,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要給少數民族民歌創造在全國舞臺展示的機會,展示他們的生活、思想、感情。展示是為保護提供便利條件,不僅使其享受到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有機會表現出他們的自信。這個很重要,所以要保護這個權利。
第四是保證。貫徹和提倡發展原生態民歌的演唱藝術,才能保證民歌藝術的百花齊放,而不能是一花獨放、千篇一律的方針執行。為了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原生態民歌,希望各級有關宣傳文化的領導繼續抓緊對原生態民歌的進一步發掘,更好地演唱。這里除各民族自己的推薦介紹外,希望有更多的音樂專家參與這一工作,特別要發動和依靠那些參加過各。▍^、市)編輯工作的音樂專家的幫助,將民歌民謠集成發掘,選擇原生態民歌進行演唱。 一花獨放不是喜,萬紫千紅才是春。在教育評估體系、媒體的社會文化傳播、有關聲樂比賽中不斷地給予鼓勵和保證,F在這方面雖然做的還不夠,但是已經出現了好的現象。
第五是保養。現在和過去很多著名音樂家、歌唱家對民歌藝術都非常重視、熱愛,創作上的民族特色得到充分體現,這說明民歌應該是一個作曲家、歌唱家藝術修養基礎的一部分,是創造發展必須具備的保養、滋養條件之一。也許有某些專家認為,我音樂修養已很高了,我還要民歌保養?音樂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在民間產生的。一些民間文學藝術形式就是從原生態民歌發展起來的。發揚和學習原生態民歌,是中國許多著名音樂家的共同的心愿,在他們的創作與演唱實踐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倡演唱學習和研究原生態民歌,關系到今后音樂創作、演唱以及音樂研究等方面的發展問題。一個作曲家不能夠唱幾十首民歌,不能懂一些戲曲和曲藝的音調,那么你很難創造出民族風格強烈的偉大作品。一個人的創作與他的修養、愛好直接有關。要創作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音樂文化,離開這些民間民族藝術的滋養,中國特色從哪兒來呢?所以原生態民歌不僅僅是一個歌種的發揮,而應該作為我們整個民族文化音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加以重視和發展。
我雖然已經95歲,但是在這方面知識不多,研究不深,我還是愿意做個“老學生”。
編輯:劉敬敏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頻道推薦
央廣出品
熱門圖片
央廣網官方微信
央廣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