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過年最重要的儀式感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而且這頓團圓飯不僅要豐盛、精致,還有美好的寓意和寄托。

春節美食承載著中國人怎樣的家國情感?家里老人口中的那一句“過年就得吃點兒好的”背后,傳遞著怎樣的飲食文化密碼?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春節飲食文化最突出中的一個特征就是儀式感。民以食為天,過去人們靠天吃飯,物資匱乏,所以春節期間的飲食,最初是為了敬天地、人神、祖先。現在,美好生活是靠人的努力實現的,但遠古文化記憶伴隨人類發展沉淀在人們的生活中。現在春節的飲食體現了節日的儀式感,比如食物中一定要有牛、羊、豬、雞、鴨、魚等肉類。

春節飲食文化另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追求“吉祥如意”的寓意。像中國人春節都要吃魚,寓意年年有余;也要吃雞肉,取吉祥之意;湖北過年一定要吃圓子,寓意就是團圓、和美;山西忻州一帶的“七盔八碗”,寓意也是新年吉祥美滿、日子紅火如意。

春節飲食文化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地方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記憶中的年夜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糍粑、湯圓。山西、河北、陜西過年的各式花饃,揚州、蘇州的包子、燒賣各式細點。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忘不掉家鄉的美食,飲食是對家鄉的思念。所以我們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編輯:牛谷月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