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平4月21日消息(記者羅曉英)武夷山下梅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東隅,這里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更是憑借獨特的茶文化資源,繪就了一幅“茶旅融合”的振興畫卷。4月20日,記者走進下梅村,探訪這個古村落的振興故事。

下梅村,梅溪環村而過(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下梅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有著深厚的民居文化和萬里茶道上起點的商貿文化。下梅村環村而過的梅溪與九曲溪直接相通,沿著九曲溪直達閩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為茶葉的運輸提供了天然的通道。自古以來,下梅村便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發展起了繁榮的茶葉貿易,成為“萬里茶道”的第一站。

“昔日,竹排載茶,工人們在碼頭忙碌裝卸,每日往返的竹排絡繹不絕,約莫三百趟之數。”站在梅溪之畔,今年74歲的村民安建福向記者娓娓道來,再現了下梅村昔日水運的繁華景象。

下梅村晉商茶館(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回溯至清代,晉商踏入這片土地,與鄒氏家族攜手,設立茶莊,精選當地佳茗,精制為紅茶、烏龍茶、磚茶等,遠銷四方。晉商常氏與鄒氏的合作,不僅鑄就了萬里茶道上的首個茶葉貿易傳奇,更推動了武夷山茶葉“南茶北銷”的繁榮。清朝初年,下梅村發展步入鼎盛,成為武夷山茶葉的集散中心,村中人工運河當溪兩岸,八座碼頭裝卸繁忙,“日行筏三百,轉運不息”,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輝煌。

鄉村振興: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曾經,下梅村因茶而興;如今,茶產業仍然是當地的主導產業。

“我們家家戶戶種茶,茶是我們的命根子,所以我們格外注重茶葉品質,讓每位游客都能品嘗到好茶。”村民方大姐在自家茶葉店內,向兩位外國游客介紹著不同品種的茶。

圖案多樣的茶餅(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近年來,下梅村以茶產業為核心,堅持“三茶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發展理念,推動茶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茶園管理上,下梅村全面推行有機種植,提升茶葉品質;同時,借助現代科技,建立茶葉質量追溯體系。茶葉加工方面,引進先進設備與技術,提升加工效率與品質。此外,下梅村還積極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讓游客在品茗之余,也能領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旅融合:打造茶旅融合新典范

下梅村不僅有著豐富的茶產業資源,還保留著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和文化遺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下梅村發展文旅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建于清乾隆年間的鄒氏祠堂吸引游客參觀(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這幾年來下梅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節假日、暑假等時間節點。下梅村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我們致力于講好茶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下梅村。”胡麗娟向記者介紹道。胡麗娟是下梅村的外來媳婦,2015年,她和家人從外地返鄉,開始從事起導游工作。“跟以前相比,現在下梅村各方面的條件都好太多了,有不少人都從外面回來了,不用外出打工在村里就能找到工作,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情。”胡麗娟如是說。

4月20日,記者在下梅村偶遇外國旅行團(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近年來,下梅村打造了一系列茶旅融合項目。游客可以在鄒氏家祠、鄒氏大夫第等古建筑中感受歷史的厚重,也可以在茶市街體驗傳統制茶技藝,品嘗正宗的武夷巖茶。此外,下梅村還推出了“茶道尋蹤”主題旅游線路,讓游客在品茶、賞景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萬里茶道的歷史和文化。

一名外國游客與當地村民親切交談(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中國的茶文化,下梅村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是我們這次旅游的重要行程之一。”當天,記者在下梅村偶遇一個來自國外的旅行團,其中一位游客向記者介紹道。

為了提升游客體驗,下梅村還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村內道路寬敞整潔,停車場、旅游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同時,當地還積極引進專業旅游運營團隊,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

游客在下梅村拍漢服寫真(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綠色發展:守護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

下梅村四周群山環抱,溪流清澈,生態環境宜人。為了守護這片綠水青山,下梅村注重生態保護與人居環境整治,大力發展“零污染”產業。

在茶產業發展上,下梅村堅持有機種植與生態管理,既保證了茶葉品質,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在文旅產業發展上,注重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避免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積極開展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工作,提升村莊整體生態環境質量。

如今的下梅村,已經成為一個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村民們通過發展茶產業和文旅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同時,下梅村還積極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形成了區域聯動、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編輯:龔雯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