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1日消息(記者 方永磊)12月20日,國內首個安徽音樂與戲曲文化專題展覽——“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在國家大劇院東展覽廳拉開帷幕。

(圖為開幕式演出  央廣網記者方永磊攝)

  展覽集中展示了安徽博物院等省內外35家博物館、藝術院團及相關機構藏近300件文物、資料。通過回顧江淮大地樂舞文化的先聲肇音,重現安徽音樂、戲曲藝術的發展變遷,讓古老的中國戲曲在國家大劇院的展廳中“活起來”。本次“皖樂徽聲——安徽音樂戲曲文物展”將持續至2020年3月15日。

(圖為祁門縣馀慶堂古戲臺模型 央廣網記者方永磊攝)

  安徽得占地利,各種戲曲藝術在地域文化的滋養下融合吐納,孕育發展出眾多地方聲腔。從商周的鐘鼓之樂,至漢唐的樂舞百戲、說唱,再到宋元明清的戲曲藝術,安徽多姿多彩的音樂戲曲文化跟隨時代的步伐一路向前,時至今日仍活躍于舞臺之上,豐富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幕式當天,受邀參加開幕式的百余位來賓共同欣賞了由蕪湖縣黃梅戲劇團帶來的黃梅戲表演,淳樸流暢的唱腔、質樸細膩的表演,展現出黃梅戲的獨特魅力。隨后,在安徽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徐大珍的導覽下,一幅安徽省音樂、戲曲藝術畫卷在所有觀者面前徐徐展開。

(圖為目連戲手抄戲本 央廣網記者方永磊攝)

  據介紹,此次展覽是國家大劇院展覽品牌“中國古代音樂文物系列”展的第十一回。展覽分為兩大版塊,第一個版塊“樂舞江淮百戲萌生”通過“上古之音”“金石樂懸”“雅俗共賞”“假面之戲”四個單元,以時代為線索展示出安徽地區音樂、戲曲文物發展的脈絡。第二個版塊“諸腔并陳百花齊放”則是通過“徽郡風化”“悲歡交響”“山野來風”三個單元,以明清徽州、鳳陽、安慶地區戲曲文化的發展為線索,向觀眾展示目連戲、徽劇、花鼓戲、黃梅戲的多彩風貌。